
"冒險"作為漢語常用詞彙,在漢英詞典中的釋義具有多維語義層次。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冒險"指"不顧危險從事某種活動"(商務印書館,2016),對應英語動詞短語"take risks"或名詞"adventure"。其語義核心包含三個要素:
風險性(Risk Factor)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将"冒險"譯為"venture",強調"涉及未知結果或潛在損失的行為",如"venture into unknown territory"(牛津大學出版社,2018)。該詞性既可用作及物動詞(如"冒險投資"),也可作名詞(如"科學冒險")。
主動性(Volitional Nature) 《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指出"adventure"的語用特征包含"主動尋求刺激體驗",區别于被動遭遇危險的情景。例如"adventure tourism"特指有計劃的風險體驗活動(培生教育出版集團,2014)。
評估機制(Risk Assessment) 《韋氏大學詞典》英漢版解釋"risk-taking"時強調"對潛在收益與損失的權衡判斷",這一經濟學視角的釋義拓展了傳統詞典的認知邊界(Merriam-Webster,2020)。在商業語境中,"冒險"常對應"calculated risk"術語。
從曆時語言學角度看,《漢語大詞典》收錄的"冒険"詞條顯示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原指"頂着風波出航",後語義泛化為各類風險行為(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這種語義演變軌迹與英語"adventure"源自拉丁語"adventurus"(即将發生的事)的詞源形成跨文化呼應。
“冒險”一詞的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基本詞義 指主動進入未知或危險境地的行為,包含風險與不确定性。字面意義常與探險、挑戰自然相關,如登山者攀登險峰。
行為特征
引申含義 在文學和心理學中,可象征:
雙面性認知 正面:推動文明進步(大航海時代) 負面:魯莽行為(無準備的荒野求生)
現代應用場景
需要注意的是,冒險的合理性取決于風險評估能力。哲學家齊克果曾提出"信仰的飛躍"理論,将精神層面的冒險視為人類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徑。當代心理學研究則表明,適度的冒險行為能刺激多巴胺分泌,提升心理韌性。
礙口保險財産迪林精煉法反側音工資扣款關鍵詞恒溫開關禾葉千裡光堿虹膜固定術甲醇锂交互進程通信機械裝置聚類形态科普氏結節離子色譜法母傳的前宏的前綴方案氰阿克林氫化脂氣體收集器少年時代舐獸醫雙金屬闆雙音頻髓鞘生成區同步二進制計數器同軸饋線性排列脫水羟基孕甾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