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险"作为汉语常用词汇,在汉英词典中的释义具有多维语义层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冒险"指"不顾危险从事某种活动"(商务印书馆,2016),对应英语动词短语"take risks"或名词"adventure"。其语义核心包含三个要素:
风险性(Risk Factor)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将"冒险"译为"venture",强调"涉及未知结果或潜在损失的行为",如"venture into unknown territory"(牛津大学出版社,2018)。该词性既可用作及物动词(如"冒险投资"),也可作名词(如"科学冒险")。
主动性(Volitional Nature)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指出"adventure"的语用特征包含"主动寻求刺激体验",区别于被动遭遇危险的情景。例如"adventure tourism"特指有计划的风险体验活动(培生教育出版集团,2014)。
评估机制(Risk Assessment) 《韦氏大学词典》英汉版解释"risk-taking"时强调"对潜在收益与损失的权衡判断",这一经济学视角的释义拓展了传统词典的认知边界(Merriam-Webster,2020)。在商业语境中,"冒险"常对应"calculated risk"术语。
从历时语言学角度看,《汉语大词典》收录的"冒険"词条显示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原指"顶着风波出航",后语义泛化为各类风险行为(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这种语义演变轨迹与英语"adventure"源自拉丁语"adventurus"(即将发生的事)的词源形成跨文化呼应。
“冒险”一词的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基本词义 指主动进入未知或危险境地的行为,包含风险与不确定性。字面意义常与探险、挑战自然相关,如登山者攀登险峰。
行为特征
引申含义 在文学和心理学中,可象征:
双面性认知 正面:推动文明进步(大航海时代) 负面:鲁莽行为(无准备的荒野求生)
现代应用场景
需要注意的是,冒险的合理性取决于风险评估能力。哲学家齐克果曾提出"信仰的飞跃"理论,将精神层面的冒险视为人类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径。当代心理学研究则表明,适度的冒险行为能刺激多巴胺分泌,提升心理韧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