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Roque's sign
catch birds with a net; collect; display; net; sift; silk
【經】 gross
gram; gramme; overcome; restrain
【醫】 G.; Gm.; gram; gramme
family name; surname
ask for; go on a campaign; go on a journey; levy; sign
【醫】 sign; signe; signum
羅克氏征(Rovsing's Sign)是臨床醫學中用于診斷急性闌尾炎的重要體征之一,由丹麥外科醫生尼爾斯·蒂博·羅夫辛(Niels Thorkild Rovsing)于1907年首次描述。該體征通過特定的腹部觸診手法誘發疼痛,輔助醫生鑒别腹腔炎症來源。
定義與檢查方法
羅克氏征陽性表現為:當檢查者按壓患者左下腹降結腸區域并快速釋放壓力時,患者右下腹(麥氏點附近)出現牽涉性疼痛。這種現象是由于内髒神經傳導的牽涉痛機制,提示闌尾炎症可能刺激腹膜或鄰近組織。
臨床意義
學術背景
羅夫辛醫生通過系統觀察200例急腹症病例,發現該體征與闌尾位置變異的相關性,其研究成果發表于《斯堪的納維亞外科學報》1907年刊。現代研究進一步驗證了該體征在兒童及非典型症狀患者中的應用價值(PubMed Central收錄研究PMC7326191)。
參考文獻來源
“羅克氏征”可能為“克氏征”(Kernig's sign)的誤寫或不同翻譯。克氏征是神經系統檢查中腦膜刺激征的一種,主要用于判斷腦膜是否受激惹。以下是詳細解釋:
克氏征的檢查方法是:患者仰卧,髋關節和膝關節屈曲呈90度,檢查者緩慢擡高小腿以伸展膝關節。若在伸膝過程中出現阻力或疼痛(膝關節活動角度小于135度),則為陽性。
陽性結果提示腦膜受刺激,常見于以下疾病:
克氏征是腦膜刺激征的重要體征,陽性結果提示需進一步排查顱内病變。若“羅克氏征”涉及其他含義,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答。
安福西林兵變不對稱合成布耶魯姆氏暗點暢葉促間介細胞激素恩拉黴素放空煙道分期分批履行的契約浮鍊接裝入程式輔助色過重鼾息期後的價格分析開罐刀煤氣發生器牧逆流而行全身強直去屏蔽日内瓦失用的收支不平衡的徒勞無益脫氮化層外模破裂完工法完美之物威爾遜氏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