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Lummer-Brodhun photometer
land; six
end; last stage; minor details; powder; tip
【醫】 tele-; telo-
cloth; fabric
【建】 cloth
big; flood; vast
photometer
【化】 photometer
【醫】 dynactinometer; photometer
陸末-布洛洪光度計(Lummer-Brodhun Photometer)是一種經典的光度測量儀器,由德國物理學家奧托·陸末(Otto Lummer)和尤金·布洛洪(Eugen Brodhun)于1889年共同發明。該儀器主要用于精确比較兩個光源的發光強度,其核心原理是通過特殊的光學結構實現視覺光度平衡的判定。
核心結構與工作原理
儀器核心包含一個鍍銀直角棱鏡與兩個直角棱鏡拼接而成的立方體分光器(Lummer-Brodhun Cube)。光源A和B分别照射立方體的相鄰兩側面,光線經分光器混合後進入目鏡。觀察者視野被分為兩個半圓區域,分别顯示兩光源的亮度。通過調節光源距離(遵循平方反比定律)或插入衰減濾光片,使兩半圓亮度達到視覺一緻,此時根據距離比或衰減系數即可計算兩光源的光強比值。
曆史意義與科學貢獻
陸末-布洛洪光度計解決了早期光度測量中的人眼靈敏度差異問題,其"等亮度法"顯著提升了測量精度。該設計推動了光度學的标準化進程,為20世紀初建立國際照明标準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其分光原理至今仍影響現代分光光度計的設計。
名稱的漢英對照解析
權威參考文獻(基于光學史經典文獻)
建議通過學術數據庫(如JSTOR、IEEE Xplore)檢索原始論文,或查閱德國物理技術學會(PTB)曆史檔案獲取設計細節。
陸末-布洛洪光度計(Lummer-Brodhun photometer)是一種基于比較法的目視光度測量儀器,主要用于測定光源的發光強度。以下從原理、結構和應用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該光度計通過目視比較法實現測量,其核心原理是:當兩個光源分别照射同一漫反射屏的兩側時,調整光源位置使兩側照度相等,此時兩區域的邊界線消失。根據照度公式$E=I/r$($I$為發光強度,$r$為光源到屏的距離),通過已知标準光源的發光強度,可推導出待測光源的強度。
該儀器屬于早期目視光度計的代表,現代光電光度計已逐步取代其部分功能,但作為經典光學儀器,其原理仍被相關教材引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實驗操作步驟或公式推導細節,可參考豆丁網實驗文檔或百度文庫的物理測試計量章節。
氨卡紅半淨鋼塊比較起來波紋管式密封等效構型電腦輸出手段電子雲脈沖低氧化物對稱二進制碼對話系統二重母音分植體感激格蘭哲氏曲線汞林鈉含塵量加料閥絕對否認卡福辛磷酸镉路由選擇撚弄色訊載波使用要求實證哲學受援國套管接頭調諧電壓器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