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stina
hexad; six
【醫】 hex-
period; node; abridge; burl; chastity; knar; part; section
【化】 node
【醫】 article; mere; metamere; sectio; section; segment; segmentum
longs and shorts; poem; poesy; poetry; verse
六節詩在漢英詞典視角下主要有兩層含義,分别對應西方固定詩體和中國現代詩歌形式:
定義:一種起源于中世紀的固定詩體,由6節39行構成,每節6行,結尾附加3行收束句(envoi)。其核心特征為重複使用6個尾詞(end-words),按固定順序在詩節間輪換排列。
結構規則:
尾詞循環模式:
若以數字1-6代表初始尾詞位置,後續詩節的尾詞順序為:
第二節:6-1-5-2-4-3
第三節:3-6-4-1-2-5
第四節:5-3-2-6-1-4
第五節:4-5-1-3-6-2
第六節:2-4-6-5-3-1
收束句:三個尾詞嵌入最後三行(通常為1-2-3或6-2-4等組合)。
格律要求:
傳統采用抑揚格,但現代創作中格律趨于自由,更注重尾詞回環結構。
代表詩人:
但丁(《新生》)、阿爾諾·丹尼爾(12世紀行吟詩人)、龐德(現代主義革新)。
定義:指漢語新詩中每段固定為六行的自由詩體,不要求押韻或格律統一,區别于西方sestina的嚴格尾詞規則。
創作特點:
特征 | 西方Sestina | 中文六節詩 |
---|---|---|
核心規則 | 尾詞循環排列 | 僅分節結構 |
行數 | 39行(6×6節+3行) | 行數不限 |
格律 | 傳統需抑揚格 | 自由體為主 |
押韻 | 無強制要求 | 無強制要求 |
代表文獻 | 但丁《神曲·煉獄篇》 | 馮至《十四行集》 |
術語來源參考:
說明: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權威線上詞典鍊接,以上内容基于詩歌研究領域的經典文獻定義綜合整理。建議查閱紙質版《英漢文學術語詞典》或《西方文論關鍵詞》獲取更系統釋義。
六節詩(Sestina)是一種結構嚴謹的詩歌形式,起源于中世紀歐洲,具有獨特的韻律規則和重複模式。以下是其核心特點及發展脈絡的詳細解釋:
但丁的《神曲·煉獄篇》第26歌、畢肖普的《六節詩》(Sestina)均為經典範例,後者通過童謠式語言與尾詞重複,展現家庭情感與自然意象的交織。
當代詩人如阿什貝裡(John Ashbery)嘗試突破傳統尾詞規則,引入變體形式(如“次六節詩”),擴展其表現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歌案例或創作技巧,可參考文學研究文獻或詩歌創作指南。
寶藏室苯丙香豆素不旋光的船級證書刺桐硫堿二硫化乙烷粉末環氧樹脂塗料分數運算覆層鋼共有寡聚物哈-米-晏三氏試驗間介軟骨劍突聯胎切分術家禽加權模式肌纖維素科爾甯肋頸的利潤管理流膿腦膜炎性呼吸屏極調變前寒武紀商業徵信所雙金屬片損後價值碳骼調度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