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Rydberg constant
裡德伯常量(Rydberg constant)是原子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物理常數,用于描述氫原子光譜譜線波長的規律,其英文術語為Rydberg constant。該常數由瑞典物理學家約翰内斯·裡德伯(Johannes Rydberg)于1888年提出,是量子力學和光譜學的重要基礎。
裡德伯常量 ( R_infty ) 的現代定義基于氫原子能級躍遷的波數公式: $$ tilde{ u} = R_infty left( frac{1}{n_1} - frac{1}{n_2} right) $$ 其中:
該常數表征了氫原子電子從高能級躍遷至低能級時釋放光子的能量關系,其數值與精細結構常數((alpha))及電子質量相關: $$ R_infty = frac{m_e e}{8 epsilon_0 h c} $$ ((m_e) 為電子質量,(e) 為元電荷,(epsilon_0) 為真空介電常數,(h) 為普朗克常數,(c) 為光速)
根據2022年國際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CODATA)推薦值: $$ R_infty = 1.0973731568160(21) times 10text{m}^{-1} $$ 該值通過高精度激光光譜實驗測定,廣泛應用于原子光譜分析。
精确計算萊曼系(紫外區)、巴耳末系(可見光區)等譜線波長。
分析恒星大氣成分及紅移效應。
檢驗理論模型與實驗的一緻性。
提供裡德伯常量的最新推薦值及測量方法:
發布原子常數相關研究:
術語對照
中文 | 英文 |
---|---|
裡德伯常量 | Rydberg constant |
波數 | Wavenumber |
能級躍遷 | Energy level transition |
精細結構常數 | Fine-structure constant |
裡德伯常量是原子物理學中的重要常數,主要用于描述氫原子光譜的分布規律。以下為詳細解釋:
裡德伯常量(R)是一個經驗常數,最初由瑞典物理學家J.R.裡德伯于1890年提出,用于表示氫原子光譜線系的波長分布。其基本公式為: $$ frac{1}{lambda} = R left( frac{1}{n} - frac{1}{m} right) $$ 其中,$lambda$為波長,$n$和$m$為能級整數($m > n$)。
根據玻爾理論,裡德伯常量的表達式為: $$ R = frac{m_e e}{8 varepsilon_0 h c} $$ 其中,$m_e$為電子質量,$e$為元電荷,$varepsilon_0$為真空介電常數,$h$為普朗克常量,$c$為光速。
與裡德伯常量密切相關,定義為對應光子的能量,即氫原子電離能,數值約為$13.6 , text{eV}$。
裡德伯常量是連接實驗觀測與量子理論的關鍵常數,其精确測定推動了原子物理學的發展。如需進一步了解理論推導細節,可參考玻爾模型相關内容。
便攜式計算機标識射線駁船上交貨價格財産使用權分子篩催化裂化功能性餘氣緩育性黃細球菌環狀亞氨胡椒粉盒間發性善饑急促動作金額頸橫靜脈空腔調諧傳送型頻率計鱗翅類理想膽囊切開術南美蘇合香平衡線圈迫風冷變壓器騎兵确定的判決不容推翻設備中斷向量表舌咽神經痛屍體發掘雙咪苯脲酸性含量髓小球天然鹼天線共用器調制汞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