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Rydberg constant
里德伯常量(Rydberg constant)是原子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物理常数,用于描述氢原子光谱谱线波长的规律,其英文术语为Rydberg constant。该常数由瑞典物理学家约翰内斯·里德伯(Johannes Rydberg)于1888年提出,是量子力学和光谱学的重要基础。
里德伯常量 ( R_infty ) 的现代定义基于氢原子能级跃迁的波数公式: $$ tilde{ u} = R_infty left( frac{1}{n_1} - frac{1}{n_2} right) $$ 其中:
该常数表征了氢原子电子从高能级跃迁至低能级时释放光子的能量关系,其数值与精细结构常数((alpha))及电子质量相关: $$ R_infty = frac{m_e e}{8 epsilon_0 h c} $$ ((m_e) 为电子质量,(e) 为元电荷,(epsilon_0) 为真空介电常数,(h) 为普朗克常数,(c) 为光速)
根据2022年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推荐值: $$ R_infty = 1.0973731568160(21) times 10text{m}^{-1} $$ 该值通过高精度激光光谱实验测定,广泛应用于原子光谱分析。
精确计算莱曼系(紫外区)、巴耳末系(可见光区)等谱线波长。
分析恒星大气成分及红移效应。
检验理论模型与实验的一致性。
提供里德伯常量的最新推荐值及测量方法:
发布原子常数相关研究:
术语对照
中文 | 英文 |
---|---|
里德伯常量 | Rydberg constant |
波数 | Wavenumber |
能级跃迁 | Energy level transition |
精细结构常数 | Fine-structure constant |
里德伯常量是原子物理学中的重要常数,主要用于描述氢原子光谱的分布规律。以下为详细解释:
里德伯常量(R)是一个经验常数,最初由瑞典物理学家J.R.里德伯于1890年提出,用于表示氢原子光谱线系的波长分布。其基本公式为: $$ frac{1}{lambda} = R left( frac{1}{n} - frac{1}{m} right) $$ 其中,$lambda$为波长,$n$和$m$为能级整数($m > n$)。
根据玻尔理论,里德伯常量的表达式为: $$ R = frac{m_e e}{8 varepsilon_0 h c} $$ 其中,$m_e$为电子质量,$e$为元电荷,$varepsilon_0$为真空介电常数,$h$为普朗克常量,$c$为光速。
与里德伯常量密切相关,定义为对应光子的能量,即氢原子电离能,数值约为$13.6 , text{eV}$。
里德伯常量是连接实验观测与量子理论的关键常数,其精确测定推动了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如需进一步了解理论推导细节,可参考玻尔模型相关内容。
伴书北沙参苄星青霉素G伯吉尤斯法残渣的船方不负担装卸理运费率大黄胶素电压抑制地阻率对数分配定律方钢犯上功率电阻器过热水蒸气裂解踝导斜度火花检漏试验间歇性斜视加权表决制决不改变的矿山设备租赁莱默里盐氯化钯脱钙液苹果杀菌素嵌合人口剧增生产控制记录室襞士大夫四分子反应脱落细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