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marginal desirability
bound; boundary; limit
desire; appetite; libido; lust
【醫】 appet; appetence; appetition; libldo
中文術語:邊際欲望
英文對應:Marginal Desire(或 Marginal Utility,經濟學中更常用)
詞性:名詞(經濟學範疇)
邊際欲望指消費者每增加一單位商品或服務消費時,所産生的新增滿足感或心理需求強度。該概念源于邊際效用理論,強調欲望的增量變化而非總量。例如:
當一個人口渴時,第一杯水的邊際欲望最高;隨着飲水量的增加,後續每杯水的邊際欲望逐漸遞減。
在經濟學中,該術語常與"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 互換使用,描述消費行為中的心理滿足變化規律。
根據邊際效用遞減法則(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邊際欲望的數學表達為:
$$
MU = frac{Delta TU}{Delta Q}
$$
其中:
此公式量化了欲望隨消費量增加而減弱的趨勢。
消費者通過比較商品的邊際欲望與價格,決定最優購買量(如購買第3件衣服的欲望低于第1件)。
企業利用邊際欲望遞減規律設計分級定價策略(如手機套餐的階梯定價)。
政府通過稅收調節高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欲望,促進收入再分配。
定義邊際效用為“連續消費某一商品時,最後一單位消費帶來的滿足感變化”。
第7版第21章闡釋邊際效用遞減如何影響需求曲線。
"Marginal Utility"詞條解析消費者行為模型。
總欲望是消費全部商品的總滿足感;邊際欲望關注單位增量帶來的變化。
欲望(Utility)是心理偏好,需求(Demand)是具備購買力的欲望。
注:現代經濟學多用“邊際效用”替代“邊際欲望”,但兩者本質相同,均反映心理滿足的邊際變化規律。
邊際欲望是經濟學和心理學交叉領域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可結合搜索結果從以下角度解釋:
邊際欲望指人對某種物品或行為的欲望隨着滿足程度的增加而變化時,最後一個被滿足的最小欲望。這一概念源于邊際效用理論,強調人的欲望具有層次性和遞減性,當資源有限時,個體需在不同欲望間分配資源,最終停留在滿足與未滿足的臨界點(即邊際點)。
假設一個人喝水解渴:
如需深入了解邊際欲望與效用的動态關系,可參考學術讨論。
半截窗簾貝格曼氏索表格結構不燃性參變設備丑惡地次要控制字段多環化合物非線性的賦值相容類型共生現象光字符卡亨特氏反應後彈性層炎環形磁頭揮發油皂金剛石切割精緻的進行期機械分析抗鍊球菌激酶控制卷目錄列表框栖牽引絲臍平面弱極性十角形失效分析微小内涎阿米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