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living polymerization
alive; exactly; live; product; vivid; work
【醫】 vivi-
aggregation; converge; group; polymerization
【化】 polymerization
【醫】 polymerism; polymerization; polymerize
活性聚合(Living Polymerization)是高分子化學中的一種特殊聚合反應機制,其核心特征在于鍊終止反應被有效抑制,使得聚合物鍊末端在單體消耗完畢後仍保持反應活性。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關鍵特征:
活性末端持續反應
在活性聚合中,增長鍊的末端活性中心(如碳負離子、自由基或金屬有機中心)不會自發終止,而是處于“休眠”與“活化”的動态平衡狀态。當加入新單體時,反應可重新啟動,實現鍊的持續增長。
分子量可控且分布窄
聚合物的分子量由單體與引發劑的比例精确控制,且分子量分布(多分散指數,PDI)接近1.0–1.2,遠低于傳統聚合(PDI>2.0)。例如,通過苯乙烯的活性陰離子聚合可制備PDI≈1.05的均聚物。
可控鍊結構設計
無鍊轉移與終止反應
傳統聚合中常見的鍊轉移(導緻支化)和雙基終止(導緻失活)在理想活性聚合中被完全抑制。
類型 | 引發體系 | 應用實例 |
---|---|---|
活性陰離子聚合 | 烷基锂/萘鈉 | 合成SBS彈性體、低分散性聚苯乙烯 |
活性自由基聚合 | ATRP/RAFT/NMP | 制備生物相容性水凝膠、藥物載體 |
活性開環聚合 | 金屬催化劑(如Al³⁺絡合物) | 合成聚乳酸(PLA)醫用材料 |
應用領域:高性能彈性體、納米藥物載體、自組裝材料。
“活性”一詞源于英文“living”,由高分子化學家Michael Szwarc于1956年首次提出,描述苯乙烯陰離子聚合中“永不終止”的特性。中文譯名直接體現其“持續反應活性”的核心内涵。
Glossary of Polymer Terminology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術語庫)。
Odian, G. Principles of Polymerization (4th ed.), Wiley, 2004.
Matyjaszewski, K.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2014), 39(5), 932-962.
(注:鍊接基于真實文獻資源,部分需機構訪問權限)
活性聚合(Living Polymerization)是一種特殊的聚合反應,其核心特征在于反應過程中無鍊終止和鍊轉移,活性中心在單體耗盡後仍保持活性,可繼續引發新單體的聚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根據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的定義,活性聚合需滿足以下條件:
典型代表是陰離子聚合(如苯乙烯的聚合),在無水、無氧、低溫的純淨體系中實現。
動力學行為
分子量分布
活性鍊的持續性
特征 | 活性聚合 | 傳統自由基聚合 |
---|---|---|
鍊終止 | 無 | 有(雙基終止等) |
分子量分布 | 窄(PDI≈1.05) | 寬(PDI≈1.5-2.0) |
分子量控制 | 精确 | 不可控 |
嵌段共聚物合成 | 可行 | 不可行 |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實驗條件或應用案例,可參考搜狗百科或IUPAC相關文獻。
膀胱上組織炎不透熱的除害劑唇角裂檔案膠卷電暈放電端标度數值二碘化物二進制編碼的八進制分析型輔還原酶弗朗鼠李彙集信息混為一談檢偏振器絕對禁制距骨下的臨終遺言螺杆式壓縮機刨床機取得燃燒效率石棉紙闆輸卵管襞順型砂心撐縮聚物外差式檢波器晚未通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