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活力論的英文解釋翻譯、活力論的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vitalistic

分詞翻譯:

活力論的英語翻譯:

vitalism

專業解析

活力論(Vitalism)是一個源自生物學與哲學交叉領域的理論概念,其核心觀點認為生命現象無法完全通過物理或化學規律解釋,必須依賴一種特殊的“生命力”或“生命原理”。從漢英詞典視角分析,“活力論的”對應英文術語為“vitalistic”,常被定義為“與生命本質中非物質力量相關的”(《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

曆史背景與理論内涵

活力論的思想可追溯至古希臘亞裡士多德的“隱德來希”(entelechy)概念,即生命體内部存在自我實現的目的性力量。18至19世紀,德國生物學家約翰·弗裡德裡希·布魯門巴赫(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提出“形成驅動力”(Bildungstrieb),認為胚胎發育受内在生命力引導(《生物學思想的曆史》。20世紀初,漢斯·杜裡舒(Hans Driesch)通過海膽胚胎實驗,進一步支持活力論假說,主張生命現象需歸因于“生命因子”(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

科學争議與現代觀點

隨着分子生物學發展,活力論在主流科學界逐漸被機制論(Mechanism)取代。托馬斯·亨特·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的遺傳學研究證明基因可解釋生物性狀傳遞,而無須假設超自然力量(《遺傳學與實驗生物學》。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後,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明确提出“生命本質完全可由物理化學定律闡釋”(《自然》期刊1953年論文。

權威文獻參考

  1.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商務印書館,2018)
  2. Georges Canguilhem, The Knowledge of Life(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8)
  3. 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Vitalism”條目: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vitalism/
  4. Hans Driesch, 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the Organism(A. & C. Black, 1908)
  5. James D. Watson,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2014)

網絡擴展解釋

活力論(Vitalism)是關于生命本質的一種哲學學說,強調生命現象無法完全用物理或化學規律解釋,而是由非物質因素(如“生命力”“靈魂”等)支配。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觀點

  1. 非物質的生命力
    活力論認為生命與非生命之間存在本質區别,生命體的活動由“活力”“隱德萊希”(亞裡士多德)或“生之沖動”(柏格森)等超自然力量主導。
    例如:亞裡士多德提出“靈魂”賦予有機體行為目的性,近代學者用“自發力”“細胞心靈”等概念替代。

  2. 反對機械論
    活力論反對将生命簡化為物理化學反應,主張生命遵循自身規律,如杜裡舒通過海膽實驗提出“生命過程自主理論”。


二、曆史發展

  1. 起源
    源于古希臘亞裡士多德的“形式與質料”哲學,認為生物的形式是靈魂(隱德萊希),決定其結構與功能。

  2. 近代演變
    18-19世紀,學者如施塔爾、貝采利烏斯提出“精氣”“生命力”等概念,試圖調和生物學與化學的矛盾。
    20世紀初,杜裡舒的新活力論通過實驗強調生命體具有自我修複與調整能力。


三、批判與争議

  1. 科學界的否定
    隨着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發展,多數科學家認為活力論缺乏實證支持。例如,DNA機制的發現表明生命現象可通過物質規律解釋。

  2. 哲學與文化影響
    活力論在文學、藝術領域仍有啟發,如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強調創造性進化,但現代更多被視為隱喻而非科學理論。


四、相關術語

如需進一步探讨曆史細節或現代評價,可參考來源:(高權威性)、(高權威性)。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闆翅換熱器扳機狀指爆震燃燒玻璃狀态不同時間的倒班材料耗用表低表面能憎水表面多文件卷二叉的法定質量标準負的幹燥舌廣漠海關稅務司長呼吸性心律不齊甲氧苯醇胺進口手續劇場電視抗花素可變微程式控制邏輯量控整流器臨界阻尼電阻民俗偏動電報失真皮革代用品氰亞金酸铵讓購信用證書殺枝杆菌素收斂的瞬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