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aggrieved party; aggrieved person; homicide victim; victim
在漢英法律術語詞典中,“被害人”指因犯罪行為直接遭受人身、財産或精神損害的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組織。其英文對應詞為“victim”,國際法律文件中亦使用“injured party”或“aggrieved party”表達類似概念。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6條,被害人享有依法獲得賠償的權利,其法律地位在刑事訴訟程式中具有特殊性,既可能作為證人參與訴訟,也可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主張民事賠償。聯合國《為罪行和濫用權力行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則宣言》将被害人權利保障列為國際刑事司法準則的重要組成部分。
司法實踐中,被害人可分為直接被害人(direct victim)與間接被害人(indirect victim),後者包含犯罪行為直接受害者家屬等衍生損害承受者。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第32條特别規定了被害人影響陳述(Victim Impact Statement)制度,我國2021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299條亦新增了被害人訴訟權利告知程式。
被害人是指因他人的犯罪行為或其他不法行為,使其合法權益(如人身、財産、名譽等)遭受直接侵害的個人或團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法律範疇
被害人廣義上指所有受犯罪行為侵害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狹義上特指公訴案件中的當事人,與自訴案件中的自訴人有所區别。
損害範圍
被害人不僅包括身體傷害,還涵蓋經濟、財産、精神、名譽等有形或無形的損失。例如,盜竊案中的財物所有者、故意傷害案中的受傷者均屬被害人。
直接或間接擔受者
被害人可能是犯罪行為的直接侵害對象(如被搶劫者),也可能是間接擔受者(如因犯罪行為導緻社會關系受損的主體)。
訴訟地位
司法程式參與權
被害人有權報案、提供證據、提出附帶民事訴訟,并可通過申訴維護權益。
補償與救助
包括經濟賠償、心理疏導、醫療救助等,旨在幫助其恢複生活。
被害人是法律體系中的重要概念,其定義涵蓋權益受損的廣泛性,且在刑事訴訟中具有明确的程式權利。如需進一步了解訴訟流程或具體案例,可參考等法律條文或權威解釋。
波動膜彩方試驗串行存取處理中心催化重組粗心大意菲瑟配基符號表元素恒壓泵角放大率加速瓷皿試驗解并器計劃停機近中舌髓的聚精會神的聚乙烯鄰苯二酰亞胺克尼格氏綜合征藍刺頭堿靈杆菌素排除故障程式撇油器皮革區域通信容量沉澱法殺蟲威閃爍效應施萊希氏合劑索馬裡鍊黴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