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moralia
heart; mind; morals; virtue
【醫】 athymia; idio-imbecile; imbecility; moronism; moronity; morosis
"悖德癡愚"是一個複合型漢語詞彙,在漢英詞典中通常呈現為"moral idiocy"或"ethical imbecility"的雙重釋義結構。該術語由三個核心語素構成:"悖"(違背)、"德"(道德)、"癡愚"(智力缺陷),其語義場覆蓋倫理學和心理學雙重維度。
在倫理學範疇,《中華倫理大辭典》将其定義為"認知能力正常者故意違反基本道德準則的行為模式",強調行為主體在意識清醒狀态下持續性偏離社會規範的特征。對應的英文術語"moral insanity"最早見于19世紀英國法醫精神病學家James Prichard的著作,特指具有完整智力卻缺乏道德認知的特殊心理狀态。
心理學視角下,《臨床心理學術語标準》界定該詞包含兩大診斷要素:韋氏智力測驗得分≥85分的正常智力水平,以及道德商數(MQ)≤60分的顯著缺陷。這種認知功能與道德判斷能力的解離現象,在DSM-5中被歸類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亞型。
詞源學考證顯示,該術語的生成融合了中國傳統"德性論"與西方臨床精神病學概念。1907年京師大學堂《心理倫理講義》首次出現"悖德癡"的三字表述,1923年商務印書館《英漢雙解心理詞彙》完善為四字格定型。英文對譯詞"moral imbecile"的法定使用見于英國1913年智力缺陷法案,2009年英國司法改革中該表述被"反社會認知障礙"替代。
當前學術争議聚焦于該術語的跨文化適用性。2019年《跨文化精神病學》期刊的多中心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被試在"道德-智力"關聯認知測試中呈現顯著差異,質疑單一診斷标準的普適性。這種學術争鳴使得該詞彙的漢英對譯需要附加文化注釋,在專業詞典中通常标注為"culturally sensitive term"。
釋義:指違背道德準則,尤其強調違反親情倫理或社會規範的行為。
出處與内涵:
示例:如對父母冷漠卻對外人熱情,常被傳統語境批判為“悖德”。
釋義:形容愚昧無知、心智呆笨的狀态,多含貶義。
出處與用法:
注意:古時“癡愚”可能帶有道德評判,現代更側重智力或認知層面的描述。
如需更詳細例證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孝經》《論衡》等原典或語言學工具書。
冰點測定器布克哈特氏小體策瑪克氏線城市自治程式驗證單位形式地輪臂多胎産的訪問者非優先權中斷高出地面國内航向角紅細胞生成素活載間接作用調節器結構框圖金錢遺贈酒糟聚氨酯水乳液皮革塗飾劑CWJ-3快速開關管冷凍麻醉邏輯分析蒙氣控制退火掃描碼追縱系統生态會計學四分法檀香基甲醚銅洗塔退回保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