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orti's canal; Corti's tunnel
柯替氏管(Corti's organ),又稱螺旋器(spiral organ),是位于内耳耳蝸基底膜上的聽覺感受器,負責将聲波的機械振動轉化為神經電信號。其命名源于19世紀意大利解剖學家阿方索·柯替(Alfonso Corti),他首次詳細描述了這一結構。
核心組成
柯替氏管由毛細胞(感覺細胞)和支持細胞構成。毛細胞分為單排的内毛細胞(約3,500個)和三排的外毛細胞(約12,000個),其頂部的纖毛浸沒在蓋膜下方的内淋巴液中。聲波振動引起基底膜波動,導緻毛細胞纖毛與蓋膜發生剪切運動,觸發離子通道開放,産生神經沖動。
信號傳遞機制
内毛細胞主要傳遞聽覺信號:95%的聽覺神經纖維支配内毛細胞,将機械刺激轉化為電信號,經聽神經傳至大腦聽覺中樞。外毛細胞則具有主動放大和調諧功能,通過改變自身長度增強特定頻率聲波的敏感性,提升聽覺分辨力。
術語“柯替氏管”是“Corti's organ”的漢譯,直接取自發現者阿爾方斯·柯替(Alfonso Corti, 1822–1888)的姓氏。他在1851年發表的論文中首次系統描述了耳蝸内這一複雜結構,奠定了現代聽覺生理學基礎。
解剖學經典著作
《格氏解剖學》(Gray's Anatomy)第42版詳細描述了柯替氏管的顯微結構及細胞類型分類,強調其在聽覺信號轉導中的核心作用(Elsevier, 2020)。
聽覺生理研究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下屬的國家耳聾與交流障礙研究所(NIDCD)指出,毛細胞損傷是感音神經性耳聾的主因,柯替氏管的功能完整性直接決定聽力靈敏度。
命名曆史考證
《神經科學史》(History of Neuroscience)記載,柯替通過改進顯微鏡技術,首次清晰觀察到耳蝸内螺旋器結構,其研究成果于1851年在《顯微解剖學進展》期刊發表。
柯替氏管(Corti's canal)是内耳耳蝸中的一個重要結構,屬于聽覺系統的組成部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柯替氏管又稱“蝸管”(cochlear duct),是耳蝸内充滿内淋巴液的膜性管道,位于前庭階和鼓室階之間,呈三角形結構。其内部包含聽覺感受器——柯替氏器(Organ of Corti)。
功能與作用
柯替氏管内的柯替氏器負責将聲波振動轉化為神經電信號。當聲波引起基底膜振動時,柯替氏器上的毛細胞會受到刺激,通過聽神經将信號傳遞至大腦,形成聽覺。
命名來源
該結構以意大利解剖學家阿爾豐索·柯替(Alfonso Corti)的名字命名,他在19世紀中期首次詳細描述了耳蝸的微觀結構。
相關結構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生理機制或病理關聯,建議查閱解剖學教材或專業文獻(如《格氏解剖學》)以獲取更全面的信息。
承包的車式甑臭胂酸鈣串行存取道氏制溴電解池澱粉酶試驗多麼多相平衡二溴氧化硒放火腓的腹腔神經叢反射扶手高氯化物高自旋絡合物國庫證券靜脈導管窩進位組脊柱胸段的絕代聚烷氧基多元醇累積露光計硫康唑顱骨局限性骨質疏松蠻橫逞兇染色正洋乳香反應試驗熱力學能數據詞典系統蘇贊氏腺替耳氏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