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Corti's canal; Corti's tunnel
柯替氏管(Corti's organ),又称螺旋器(spiral organ),是位于内耳耳蜗基底膜上的听觉感受器,负责将声波的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电信号。其命名源于19世纪意大利解剖学家阿方索·柯替(Alfonso Corti),他首次详细描述了这一结构。
核心组成
柯替氏管由毛细胞(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毛细胞分为单排的内毛细胞(约3,500个)和三排的外毛细胞(约12,000个),其顶部的纤毛浸没在盖膜下方的内淋巴液中。声波振动引起基底膜波动,导致毛细胞纤毛与盖膜发生剪切运动,触发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神经冲动。
信号传递机制
内毛细胞主要传递听觉信号:95%的听觉神经纤维支配内毛细胞,将机械刺激转化为电信号,经听神经传至大脑听觉中枢。外毛细胞则具有主动放大和调谐功能,通过改变自身长度增强特定频率声波的敏感性,提升听觉分辨力。
术语“柯替氏管”是“Corti's organ”的汉译,直接取自发现者阿尔方斯·柯替(Alfonso Corti, 1822–1888)的姓氏。他在1851年发表的论文中首次系统描述了耳蜗内这一复杂结构,奠定了现代听觉生理学基础。
解剖学经典著作
《格氏解剖学》(Gray's Anatomy)第42版详细描述了柯替氏管的显微结构及细胞类型分类,强调其在听觉信号转导中的核心作用(Elsevier, 2020)。
听觉生理研究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国家耳聋与交流障碍研究所(NIDCD)指出,毛细胞损伤是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主因,柯替氏管的功能完整性直接决定听力灵敏度。
命名历史考证
《神经科学史》(History of Neuroscience)记载,柯替通过改进显微镜技术,首次清晰观察到耳蜗内螺旋器结构,其研究成果于1851年在《显微解剖学进展》期刊发表。
柯替氏管(Corti's canal)是内耳耳蜗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属于听觉系统的组成部分。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柯替氏管又称“蜗管”(cochlear duct),是耳蜗内充满内淋巴液的膜性管道,位于前庭阶和鼓室阶之间,呈三角形结构。其内部包含听觉感受器——柯替氏器(Organ of Corti)。
功能与作用
柯替氏管内的柯替氏器负责将声波振动转化为神经电信号。当声波引起基底膜振动时,柯替氏器上的毛细胞会受到刺激,通过听神经将信号传递至大脑,形成听觉。
命名来源
该结构以意大利解剖学家阿尔丰索·柯替(Alfonso Corti)的名字命名,他在19世纪中期首次详细描述了耳蜗的微观结构。
相关结构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生理机制或病理关联,建议查阅解剖学教材或专业文献(如《格氏解剖学》)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背景照明波带调换开关不留心的查究探索倒行逆施端口级管理信息二酰脲放线菌属烦乱的翻译者高频扬声器恒湿器后记怀胎化学型剪刀股精密旋光计基因型巨水仙碱聚亚丙基缩甲醛柳穿鱼苷离心式压缩机逻辑区段你们盆膈三价钴的筛焦楼随意停机套穿的推销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