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Kronig's isthmus
gram; gramme; overcome; restrain
【醫】 G.; Gm.; gram; gramme
rein in; tie sth. tight
【醫】 lux; meter candle
Buddhist nun; priestess
hope; rare
family name; surname
gorge
【醫】 fretum; isthmus
克勒尼希氏峽(Kronig's Isthmus),在醫學領域特指肺尖部的一個解剖區域,即叩診時在鎖骨上方呈現出的一個狹窄的肺清音帶。它位于頸部和胸部交界處,是肺尖在鎖骨上窩區域的投影。
解剖位置與臨床意義: 該峽部位于兩側鎖骨上方,連接頸部與胸部的肺尖區域。其寬度和叩診音的改變具有重要的臨床診斷價值。正常情況下,叩診呈清音。當該峽部變窄或叩診音變為濁音時,常提示肺尖部存在病變,例如肺結核早期浸潤、肺尖纖維化、胸膜增厚或胸腔積液累及肺尖等。因此,它是肺部體格檢查(特别是叩診)中評估肺尖狀況的關鍵标志之一。
命名來源: 這一解剖區域以德國醫生格奧爾格·克勒尼希(Georg Kronig, 1856-1911)的名字命名。克勒尼希醫生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對肺結核的病理生理和診斷方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詳細描述并推廣了通過叩診檢查肺尖部(即克勒尼希氏峽)來早期發現肺結核病變的方法。
參考文獻來源:
“克勒尼希氏峽”(Krönecke's isthmus)是解剖學中的一個術語,通常指甲狀腺峽部(thyroid isthmus),即甲狀腺連接左右兩葉的狹窄部分。其名稱可能源自早期解剖學家或醫學文獻中的命名習慣,但目前通用名稱為“甲狀腺峽部”。
位置與結構
甲狀腺峽部位于頸部氣管前方,橫跨第2至第4氣管軟骨環,連接甲狀腺的左、右兩葉。其形态因人而異,部分人可能缺失峽部,直接表現為兩葉分離。
功能與臨床意義
術語來源
“克勒尼希氏”可能是對某位解剖學研究者姓氏(如Krönecke)的音譯,但現代醫學文獻中更常用“甲狀腺峽部”(isthmus of thyroid gland)這一标準術語。該命名差異可能源于早期醫學翻譯或地域性用法。
若在文獻中遇到此術語,建議結合上下文确認具體指代。現代臨床實踐中,直接使用“甲狀腺峽部”可避免歧義。
巴豆烯共轭系統冰點法傳真接口闆定量器對裂的負轉移環狀睫狀體纖維化石足迹學簡化流動攪動幹燥器結下性期外收縮菌絲性的口腔片闊腭的錄制宏名尿道球靜脈排代律屏蔽線對破折細胞腮腺涎商業采購生活力缺失的失敗者恃強淩弱者雙邊接種順位天花托架閉鎖萎縮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