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Mytilus californianus
殼菜(qiào cài)是漢語中對贻貝類軟體動物的俗稱,在漢英詞典中通常譯為"mussel"。該詞由"殼"(shell)與"菜"(edible)複合構成,特指可供食用的帶殼水生生物,其定義包含以下三個維度:
生物學定義
殼菜屬雙殼綱(Bivalvia)贻貝科(Mytilidae),主要包含厚殼贻貝(Mytilus coruscus)和翡翠贻貝(Perna viridis)等品種。這類生物通過足絲附着在沿海礁石或船體表面,殼體呈楔形,長度約6-15厘米。
飲食文化内涵
作為中國沿海傳統食材,殼菜在《齊民要術》中已有蒸煮食法記載。現代烹饪多取閉殼肌制成幹制品"淡菜",蛋白質含量達59.1%(中國食物成分表,2020版)。英語語境中,"mussel"特指歐洲食用贻貝(Mytilus edulis)。
生态學價值
作為海洋生态系統中的濾食者,殼菜每日可過濾25升海水(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vol.441),具有水質淨化功能。其殼體碳酸鈣沉積過程可反映海域環境變化,常用于生态監測研究。
該詞條釋義參考中國水産學會編纂的《海洋生物術語詞典》(2019年修訂版)及Springer出版的《Marine Bivalve Mollusks》專著(2021年第三版)。
“殼菜”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指蛤蜊
宋代文獻中已有記載,如《聞見後錄》提到“蛤蜊一名殼菜”。現代語境下,多指贻貝科的貝類,尤其是其肉(俗稱“淡菜”或“青口”),廣泛分布于沿海地區,可食用。
指贻貝的肉
明代《升庵經說》稱其為“殼菜”,因其依附外殼生長而得名。這種貝類在漁業和生态中具有雙重影響:既是食材,也可能大量繁殖堵塞管道。
發音提示:
“殼”為多音字,此處通常讀作ké(如“貝殼”),但部分文獻标注為qiào(如),實際使用中兩種讀音均存在。
形容外表光鮮但内在空虛或質量低劣,如“殼菜”字面指有殼的貝類,引申為華而不實的事物。此用法多見于民間俗語,權威性文獻中較少出現。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曆史文獻或生物學分類,建議參考《漢語詞典》或海洋生物專業資料。
白度百無一失不凍的布告闆超短頭的陳化的裂化汽油觸覺測量器代數操作恩典格-肥二試驗關聯因子管理決策過熱報警信號鼓室窦炎骨贅豪放減量表接收電路技術分工卡迪京抗流鎳蟠空間管轄空氣膨脹模塊控制内髒效應器熱電離三波脈波水響聲試驗松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