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coalition cabinet
聯合内閣(lián hé nèi gé)指在議會制國家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政黨共同組成的内閣政府。其核心特征在于執政聯盟的形成——當單一政黨無法在議會獲得絕對多數席位時,多個政黨通過協商達成執政協議,按比例分配内閣職位,共同制定和執行政策。其英文對應術語為Coalition Government(最常用),亦可譯作Allied Cabinet(側重政黨聯盟關系)或Multi-party Cabinet(強調多黨屬性)。
權力分享結構
各執政黨根據議席比例或協商結果分配内閣部長職位,重大決策需聯盟内各黨協商一緻,政策制定體現妥協性。例如,二戰後德國常出現基民盟/基社盟與自民黨組成的聯合内閣。
穩定性與挑戰
聯合内閣的存續依賴于政黨間持續合作。若關鍵政策分歧無法調和(如預算案或外交立場),可能導緻聯盟破裂,觸發政府倒台或提前大選。意大利在1945-2023年間經曆超60屆聯合内閣,平均任期不足1.5年。
該概念源于西方議會民主制。中國近代史中,"聯合内閣"特指抗日戰争後期(1944-1945年)國共談判中提出的政治構想,主張由各黨派參與組建戰時政府,但未實際施行。當代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府組成機制與議會制有本質區别。
術語辨析:在比較政治學中,"聯合内閣"區别于"少數黨政府"(單一政黨執政但依賴外部支持)和"大聯合政府"(主要競争對手政黨共同執政,如德國基民盟與社民黨聯盟)。
學術參考文獻:
(注:因搜索結果未提供可引用鍊接,來源标注采用文獻與政治學通識表述,确保定義權威性)
聯合内閣是資本主義國家中由多個政黨聯合組成的内閣形式,通常出現在以下兩種情況下:
議會席位分散
當議會中沒有單一政黨獲得絕對多數席位時,多個政黨通過協商聯合組閣,以确保政府獲得多數支持。這種模式常見于多黨制國家,例如德國、意大利等。
應對特殊危機
在國家面臨政治、經濟或戰争危機時,不同政黨可能暫時擱置分歧共同組閣。例如1931年英國經濟危機期間,工黨聯合保守黨、自由黨組成“國民内閣”。
其他名稱
聯合内閣也被稱為“聯立内閣”或“混合内閣”。其核心特征是通過政黨合作實現權力共享,與單一政黨主導的内閣形成對比。
曆史背景
該制度起源于議會内閣制國家,最早可追溯至英國樞密院向内閣制的演變,但現代聯合内閣更強調政黨間的動态平衡與協商治理。
菜單命令超小型自動機初步設計颠茄甯恩惠法荜枝苷犯法分子氟胞嘧啶杆菌廣傳會計師查帳報告解碼閘可逆電容特性空轉時間麥角新堿漫射線米卡黴素尿素假單胞菌膨脹沖程平靜受益權氰亞鐵酸鋇鉀親岩元素區域抽取柔弱葡萄孢弱堿性僧帽瓣口十二指腸上隱窩水蛭屬網狀拓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