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萬物有靈論英文解釋翻譯、萬物有靈論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animatism; animism

分詞翻譯:

萬物的英語翻譯:

everythings on earth; world

有的英語翻譯:

have; add; exist; possess
【法】 possession

靈的英語翻譯:

bier; clever; effective; elf; quick; spirit
【醫】 anima

論的英語翻譯:

determine; discuss; in terms of; ism; statement; talk about; theory; view

專業解析

萬物有靈論(Animism)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宗教和人類學概念,其核心觀點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包括動物、植物、岩石、河流、天氣系統等)都具有内在的靈魂或精神本質。這一概念在漢英詞典中通常被解釋為:

詳細解釋與内涵:

  1. 核心概念與起源:

    • 萬物有靈論源于人類早期對自然現象和生命本質的思考。它并非一個統一的宗教體系,而是一種廣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原始宗教和部落文化中的基本世界觀。
    • 該理論認為,靈魂或精神(拉丁語:anima)不僅存在于人類和動物體内,也存在于植物、無生命的物體(如石頭、工具)、自然現象(如風、雷、雨)以及地理特征(如山脈、河流)之中。
    • 這一觀念常與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緊密相連,認為祖先的靈魂和自然界的精靈持續影響着人類的生活。
  2. 學術定義與發展:

    • 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其1871年的著作《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中首次系統性地提出并定義了“Animism”(萬物有靈論),将其視為宗教的最初和最基本形式。他認為這是“對靈魂存在的信仰”(belief in the existence of souls)擴展到自然萬物的結果。
    • 泰勒的定義強調了靈魂(soul)或精靈(spirit)的概念,認為它們是賦予生命和意識的原動力,可以在身體死亡後繼續存在,并能對人類世界産生影響(如帶來好運或災禍)。
    • 現代人類學和宗教學對萬物有靈論的理解更為寬泛和動态,不僅關注“靈魂”的存在,更側重于理解不同文化中關于能動性(agency)、人格性(personhood)如何被賦予非人類存在(包括動植物、環境要素等),以及人與這些存在之間的關系性和互惠責任。
  3. 在文化與宗教中的體現:

    • 中國傳統文化:雖然中國的主流宗教(儒釋道)并非嚴格意義上的萬物有靈論體系,但其思想中蘊含着類似元素。例如,道家的“道法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民間信仰中廣泛存在對山神、土地神、河神、樹神等的崇拜;《山海經》等古籍記載了大量具有靈性的山川精怪。
    • 世界範圍:萬物有靈論是許多原住民宗教(如美洲原住民、薩米人、澳大利亞原住民、非洲部落宗教等)、神道教(日本)的核心組成部分。在這些文化中,狩獵、耕種、采集等活動常伴隨着對相關自然精靈的儀式和獻祭,以示尊重并尋求許可或庇佑 。
  4. 現代意義與影響:

    • 萬物有靈論的世界觀強調所有存在的相互聯繫和内在價值,挑戰了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
    • 它為理解人類與環境的深層關系提供了視角,對當代生态哲學、環境倫理學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産生了影響,倡導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
    • 在心理學和生态心理學領域,萬物有靈論的視角也被用來探讨人與自然連接的心理基礎及其對福祉的積極作用。

權威參考來源:

  1. 《不列颠百科全書》 - Animism 條目:提供關于萬物有靈論的核心定義、曆史發展和文化表現的權威概述。 (來源: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 Merriam-Webster 詞典 - Animism 詞條:提供簡明扼要的英語定義。 (來源: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3. 泰勒, E.B. (1871). 《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萬物有靈論作為學術概念的奠基之作。 (來源:Tylor, E.B. (1871). Primitive Culture: 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Language, Art, and Custom. London: John Murray.)
  4. Bird-David, N. (1999). “Animism” Revisited: Personhood, Environment, and Relational Epistemology:現代人類學對萬物有靈論的重要再闡釋。 (來源:Bird-David, N. (1999). “Animism” Revisited: Personhood, Environment, and Relational Epistemology. Current Anthropology, 40(S1), S67-S91.)
  5.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 - 宗教卷、哲學卷相關條目:提供中國語境下對自然崇拜、精靈崇拜以及與萬物有靈相關思想的介紹。 (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

網絡擴展解釋

萬物有靈論(又稱泛靈論、物活論)是一種哲學與宗教觀念,主張自然界的一切存在——包括動植物、山水、無生命物體等——都具有内在的靈性、意識或靈魂。以下是其核心内涵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萬物有靈論認為,所有物體不僅具有物質屬性,還擁有類似生命的特質,如感覺、思維或靈魂。這一觀點強調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與平等價值,例如一棵樹和一塊石頭與人類享有同等的存在意義。

2.起源與發展

3.核心觀點

4.争議與批判

部分理論指出,泛靈論可能混淆“靈性”與“靈魂”概念,強調需區分“靈性特質”(如自我保護、進化功能)與“獨立靈魂”。例如,佛教認為萬物有靈是潛能而非固有靈魂。

5.現代意義

在生态倫理領域,萬物有靈論被重新審視,倡導尊重自然、平等對待生态系統的理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具體表現(如美洲原住民信仰或道家思想),可參考來源網頁。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艾克堆斯特氏型阿樸髓磷脂北風菌素哺乳動物蒼白指持續性不全癫痫定向天線二氮化三鋇反應堆非貿易收支差額附加打印指令購買力指數焊縫裂紋紅光直接耐光藍壞疽崩蝕性潰瘍渾渾噩噩尖峰間接彙兌激光顯微鏡籠統抵押貸款鹵化鉛酶缺乏的内呼吸内建的生産成本計算表酸性大紅GR投影錯誤微分反應器偉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