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overseas buyer
foreign country
【經】 emptor
"外國買者"在漢英法律與商業語境中對應"foreign buyer"的規範表述,指在跨境交易中具有非本國國籍或注冊地的商品、服務采購方。該術語的核心要素包含三個層面:
法律主體資格
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1條,外國買者需滿足"營業地位于不同國家"的要件,其身份認定以交易時的法定注冊地為準。《元照英美法詞典》2023年修訂版特别強調,該術語在反傾銷訴訟中特指"非涉案國家采購涉案産品的進口商"。
權利義務特征
參照世界銀行《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COTERMS 2020),外國買者在FOB條款下需承擔貨物裝船後的全部風險,在CIF條款中則享有要求賣方投保最低險别的法定權利。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326條進一步規定,外國買者在試用采購情形下需提供跨境擔保憑證。
稅務識别标準
中國國家稅務總局2024年發布的《跨境應稅行為增值稅管理辦法》将外國買者定義為"無法提供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境外機構或個人",該定義直接影響出口退稅的申請資格。海關總署2025年新規補充要求,通過跨境電商平台采購的外國自然人買者需完成實名認證備案。
該術語在實務中易與"foreign purchaser"産生概念混淆,前者強調地域屬性,後者側重合同履行狀态。美國法學會《合同法重述(第三版)》第204條評注指出,兩者在不可抗力免責條款適用上存在實質性差異。
"外國買者"(或"外國買家")通常指從其他國家購買商品或服務的個人或企業。以下是詳細解釋:
最準确的翻譯是overseas buyer,也可用foreign buyer 或international purchaser 表達。
進口商
如大型零售商(沃爾瑪、家樂福等),主要采購商品用于本國銷售。
生産商
需要從海外采購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企業,例如汽車制造商采購特殊鋼材。
終端消費者
通過跨境電商平台(如亞馬遜、速賣通)直接購買商品的個人用戶。
批發商
從國外批量采購後轉售給中小零售商,常見于服裝、電子産品行業。
決策理性化
注重性價比評估,會對比多個供應商的報價和質量(參考)。
交易規範化
要求清晰的合同條款和國際認證(如ISO标準)。
需求差異化
不同地區買家偏好差異顯著,例如歐美重效率、南美重價格彈性(參考)。
建議外貿從業者根據目标市場的買家類型調整溝通策略,例如對北美客戶需突出效率,對歐洲客戶強調質量認證。
保羅氏試驗醋酸短纖丹甯酸得出結論動脈周炎二氧化碳定量法紡錘休杆金公共清算人滑片泵活頁畫簿甲琥胺膠草屬交叉道岔教會法規钌Ru絡合物形成滴定綠過氧物酶冒頂輕舟山羊豆堿設計控制生産信息嗜糞癖試驗用設備酞酰磺醋胺體節前胚胎退縮外圍存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