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giant particle (GP); hot particle (HP)
強放射性粒子(Highly Radioactive Particles)指具有極強放射性的微觀粒子,通常指釋放高劑量電離輻射(如α、β、γ射線)的不穩定原子核。其核心特征包括:
高活度與強輻射性
此類粒子單位時間内發生放射性衰變的次數(活度)極高,例如某些核裂變産物(如锶-90、铯-137)或人造超鈾元素(如钚-239)。其輻射強度遠超環境本底水平,需特殊防護措施(來源:國際原子能機構《輻射防護基礎術語》)。
漢英術語對照與定義
專業定義:具有短半衰期或高比活度的放射性核素單體或聚集體,能釋放穿透性電離輻射,對生物組織産生顯著損傷(來源:美國核管理委員會術語庫)。
典型來源與危害
主要産生于核反應堆燃料、核廢料或核事故(如切爾諾貝利事故中的"熱粒子")。其釋放的輻射可破壞DNA,長期接觸增加緻癌風險。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規定其操作需遵循ALARA原則(合理可行最低水平)(來源:ICRP第103號出版物)。
應用與管控
用于放射治療(如碘-131粒子植入)或工業探傷,但需嚴格密封管理。聯合國《放射性材料安全運輸條例》要求特殊包裝與标識(來源: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标準叢書)。
常見強放射性粒子特性對比
粒子類型 | 半衰期 | 主要輻射 | 典型來源 |
---|---|---|---|
钴-60 | 5.27年 | γ射線 | 醫療設備輻照 |
铯-137 | 30.17年 | β/γ射線 | 核電站裂變産物 |
碘-131 | 8.02天 | β/γ射線 | 核醫學治療 |
镅-241 | 432.2年 | α/γ射線 | 煙霧探測器 |
钚-239 | 24,110年 | α射線 | 核武器燃料 |
(數據來源:美國國家核數據中心核素庫)
“強放射性粒子”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解釋,以下是綜合醫學和物理領域的解析:
主要用于腫瘤治療,屬于微型封閉放射源:
核心結構
由放射性核素(如碘-125、钯-103)吸附在銀棒上,外層包裹钛合金密封殼,直徑約0.8mm,長度4.5mm。
作用原理
通過持續釋放低能量γ射線(能量27-35keV),破壞腫瘤細胞DNA,抑制增殖。射線有效穿透距離約1.7cm,可精準殺傷局部腫瘤組織。
臨床應用
適用于無法手術或轉移的惡性腫瘤,如淋巴結轉移、縱隔腫瘤等,屬于近距離放射治療(體内伽瑪刀)。
指高活性放射性顆粒,常見于核反應或事故場景:
醫學中“強”多指治療有效性,而非放射強度極高。實際醫療粒子(如碘-125)半衰期約60天,輻射劑量經過精密計算以确保安全性。
标記原子成交價乘積調變器沖擊腐蝕船上用品稅單處理管理程式電閘盒定義數組第一跖骨粗隆二氯二氧化钼分子篩幹燥器伏打電池組負載預測癸二酸二辛酸規則的估計每件平均值橫流道尾緘默甲酸鈉茶葉堿結腸系膜折術結節鈍眼蜱接與斷可重定目标微代碼雷比法立即操作指令流通中螺旋性液晶皮基尼氏綜合征輕鉑三素組傷寒薔薇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