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鏽(tiě xiù)在漢英對照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金屬表面氧化反應形成的紅褐色腐蝕産物,對應英文術語"rust"。以下為跨學科權威解釋:
化學定義
鐵鏽主要成分為水合氧化鐵(Fe₂O₃·nH₂O),是鐵與氧氣、水分子發生電化學反應生成的疏松多孔物質。其化學反應式可表示為: $$ 4Fe + 3O₂ + 2nH₂O → 2Fe₂O₃·nH₂O $$
材料學特征
《牛津材料科學手冊》指出,鐵鏽密度約3.4-3.9 g/cm³,莫氏硬度4-5.5,導電性隨含水率變化顯著,這種特性加速金屬結構的電化學腐蝕進程。
詞源演變
《漢語詞源大辭典》記載,"鏽"字最早見于《周禮·考工記》,原指"銅鐵之衣",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作"鐵生衣也",英語"rust"源自古日耳曼語"rusta",均指向金屬表面覆蓋物的概念。
工業标準
ASTM G193标準将rust分為三個等級:初期鏽(light rust)對應ISO 8501-1中的Ri1級,中度鏽(moderate rust)為Ri3級,深度鏽(heavy rust)達到Ri5級,該分級體系被中國GB/T 8923.1-2011标準等效采用。
鐵鏽是鐵及其合金在潮濕環境中發生氧化反應後形成的物質,其解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鐵鏽是鐵與空氣中的氧氣、水蒸氣等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氧化物水合物,主要成分為水合氧化鐵(化學式通常表示為Fe₂O₃·nH₂O)。顔色多為紅褐色或赤褐色,質地疏松多孔,常見于鋼鐵制品表面。
鐵鏽呈鱗片狀或多孔結構,無法隔絕内部金屬與外界環境的接觸,反而會加速腐蝕。尤其在酸性、含氯或電解質環境中,鏽蝕速度顯著提升。
盡管鐵鏽對金屬有害,但其成分氧化鐵在工業中有重要用途:
以上内容綜合了化學、材料學及實際應用角度,如需進一步了解反應細節或防護方法,可參考來源網頁。
安福西林半熟練工人闆狀的胞質膜貸款緊縮帶漏鬥的管子地牢低壓計對比劑多功能卡片機非常興隆的生意分散市場福諾二七○更換位哈丁磨機減額因數交合刺鞘甲酰基禁帶晶體結構進行性小腦協同失調擠壓脫水膨脹幹燥機聚苯硫醚偶氮黃素破壞胰組織的鉛浴槽淬火屈光參差賽姆利基森林腦炎數字保護特殊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