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 tururnbull's blue
clear out; gallop; jump; rise; soar
family name; surname
anil; blue; blueness
【醫】 blue; cyan-; cyano-; kyano-; Polygonum tinctorium Lour.
騰氏藍(滕氏藍)
中文名稱:騰氏藍(或滕氏藍)
英文名稱:Turnbull's blue
化學組成:亞鐵氰化鐵(Iron(II) hexacyanoferrate(III)),化學式為 $ce{Fe^{II}_3[Fe^{III}(CN)_6]_2}$。
騰氏藍是亞鐵離子($ce{Fe^{2+}}$)與鐵氰根離子($ce{[Fe^{III}(CN)_6]^{3-}}$)反應生成的深藍色沉澱物。其名稱源于19世紀英國化學家約翰·海因裡希·迪特裡希·馮·滕斯(John Heinrich Dietrich von Tuns),後誤傳為“騰氏”或“滕氏”。
深藍色無定形沉澱,不溶于水及稀酸,常用于檢測亞鐵離子($ce{Fe^{2+}}$)的存在。
傳統認為騰氏藍($ce{Fe^{II}_3[Fe^{III}(CN)_6]_2}$)與普魯士藍($ce{Fe^{III}_4[Fe^{II}(CN)_6]_3}$)結構不同,但現代光譜分析證實兩者為同一種物質——亞鐵氰化鐵,僅制備路徑不同。
“騰氏藍”為中文音譯名,其英文名“Turnbull's blue”源自化學家威廉·滕布爾(William Turnbull)的姓氏。因早期文獻翻譯差異,“滕”與“騰”常混用,但學界普遍接受“滕氏藍”為規範譯名。
參考資料:
滕氏藍(Turnbull's blue)是一種無機化合物形成的藍色沉澱,主要用于化學分析中檢測亞鐵離子(Fe²⁺)。以下是詳細解釋:
化學式
滕氏藍的化學式為 $text{Fe}_3[text{Fe}(text{CN})_6]_2$,由亞鐵離子(Fe²⁺)與鐵氰化鉀(K₃[Fe(CN)₆],赤血鹽)反應生成。
反應方程式:
$$
3text{Fe}^{2+} + 2[text{Fe}(text{CN})_6]^{3-} rightarrow text{Fe}_3[text{Fe}(text{CN})_6]_2 downarrow
$$
顔色與形态
呈暗藍色沉澱,顔色較普魯士藍略淺。
制備方法與用途
學術争議
研究表明兩者可能為同一物質(均為 $text{KFe}[text{Fe}(text{CN})_6]$),顔色差異源于制備條件或晶格結構不同。但實驗中因反應路徑不同,仍被視作兩種化合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化學結構或争議細節,可參考(高權威性)和(學術讨論)。
抱雌溝錯開彈性骨盆反沖油附臍靜脈杠杆曲柄機構肱深動脈固有電容亨森氏膜獲得的建模技術結構鋼繼續脊柱聯胎量體裁衣磨具木瓜蛋白酶母音聲年度停産切管車床侵占起始氣壓計管權利能力實際量度數字打孔特累西氏法童子微量色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