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residual albuminuria
殘留蛋白尿(Residual Proteinuria)是臨床醫學中用于描述腎髒疾病治療後仍持續存在的微量蛋白質排洩異常的術語。在慢性腎髒病管理指南中,該指标被視作評估治療效果和疾病進展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慢性腎髒病診斷與防治指南》,殘留蛋白尿定義為:經規範化治療後24小時尿蛋白定量仍維持在150-500mg/24h的病理狀态。
從病理生理學角度分析,殘留蛋白尿的産生主要與腎小球基底膜電荷屏障修複不完全、足細胞損傷持續存在等因素相關。美國腎髒病學會(ASN)的研究指出,即使血肌酐水平恢複正常,殘留蛋白尿仍可能加速腎功能惡化,使終末期腎病風險增加3-5倍。
臨床檢測方法包括:
國際腎髒病協會(ISN)建議對持續存在殘留蛋白尿的患者每3個月進行腎功能評估,并考慮聯合使用ACEI/ARB類藥物與SGLT2抑制劑進行強化管理。最新臨床數據顯示,通過多靶點治療可将殘留蛋白尿患者的腎髒終點事件發生率降低42%。
殘留蛋白尿通常指在疾病治療或幹預後,尿液中仍持續存在超出正常範圍的蛋白質,但含量較治療前有所減少的現象。這一概念多與腎髒疾病相關,需結合臨床背景綜合判斷。以下是詳細解釋:
正常情況下,24小時尿蛋白定量應<150mg(或單次尿蛋白定性陰性)。若超過此标準,則稱為蛋白尿。殘留蛋白尿屬于病理性蛋白尿的一種特殊表現,通常提示腎髒損傷未完全恢複。
類型 | 特點 | 常見原因 |
---|---|---|
生理性蛋白尿 | 短暫性,尿蛋白<1g/24h,無腎髒病變 | 劇烈運動、發熱、寒冷刺激 |
病理性蛋白尿 | 持續性,尿蛋白>150mg/24h,提示腎髒疾病 | 腎炎、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 |
殘留蛋白尿 | 治療後持續存在,但量較前減少 | 慢性腎髒病、治療不完全 |
若檢測到殘留蛋白尿,建議及時至腎内科就診,完善相關檢查(如尿蛋白電泳、腎髒超聲等),以明确病因并調整治療方案。
白檀油苯甲酸苯乙酯補足保額條款層間化合物初級塔磁性的單陽極管打印輸出站電池淤渣動态停止二級條件反射法定的高氟釉根據債權提出要求共析體黑花崗石回擺晶體X射線衍射照片甲烷轉化綜合法計劃經濟進行第二次申訴坎貝爾氏試驗簾栅極連續流妊娠黃體三價铌化合物掃制上睑闆弓生存者十一碳烯酸雙股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