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jna是什麼意思,prajna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prajna英标
英:/''præʒnæ/ 美:/'ˈpræʒnə/
常用詞典
n. 般若;智慧(大乘佛教修習的主要内容之一,超越世俗達到佛的境界的六種方法之一)
例句
Prajna is our greatest treasure.
般若,是人生最真實的寶藏。
Where there is Dharma, there is prajna.
有佛法的地方就有般若。
Was coursing in the deep Prajna Paramita.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The thriving yellow flowers are nothing but Prajna.
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The forth part: From Prajna to Nirvana Buddhata.
第四部分:餘論:從“般若性空”到“涅槃佛性”。
同義詞
n.|wisdom/wit;般若;智慧(大乘佛教修習的主要内容之一,超越世俗達到佛的境界的六種方法之一)
專業解析
Prajñā(般若) 是梵文佛教術語,指超越世俗智慧的終極智慧或洞見。它并非普通的知識或智力,而是對事物真實本性(空性)的直接領悟,是解脫和覺悟的核心。其内涵包括:
- 超越二元對立的智慧:般若超越了主體與客體、存在與不存在等概念分别,直達諸法實相(如《心經》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洞察空性(Śūnyatā):般若的核心是了悟一切現象皆無獨立、永恒、不變的自性,皆因緣和合而生(緣起性空),這是大乘佛教尤其是中觀學派的核心教義。
- 解脫的根本:般若智慧被視為斷除無明煩惱、脫離生死輪回、證得涅槃的關鍵。
- 與慈悲(Karuṇā)一體:在大乘佛教中,般若常與慈悲并提(“悲智雙運”)。真正的智慧必然包含對衆生的慈悲,而圓滿的慈悲也需以般若空性為基礎。
- 不可言說性:作為終極真理的體悟,般若本身難以用語言概念完全描述,需通過修行實踐(如禅定、觀照)親證。
- 分類與層次:佛教經典(如《大般若經》)常将般若分為文字般若(經典教義)、觀照般若(修行實踐)、實相般若(所證真理)等層次。
權威參考來源: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乘佛教最重要的般若類經典彙編,系統闡述了般若思想。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最著名的般若經典之一,核心講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及破除一切執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極其精煉地濃縮了般若空觀的核心要義。
- 龍樹菩薩《中論》:中觀學派奠基之作,運用嚴密的邏輯論證闡發般若空性思想。
- 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Nāgārjuna” 條目:權威哲學資源,介紹龍樹及中觀思想的核心概念,包括般若(Prajñā)在其中的核心地位(請注意,具體鍊接需查詢該百科确認有效性,此處僅說明其為可靠來源)。
網絡擴展資料
以下是關于梵語詞彙“prajna”(般若)的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 梵語來源:源自梵語प्रज्ञा(prajñā),音譯為“般若”。
- 直譯:廣義上可譯為“智慧”,但佛教語境中特指超越世俗認知的終極智慧,能洞察萬物本質和空性。
二、佛教核心定義
在佛教(尤其大乘佛教)中:
- 六度之一:屬于菩薩修行的六種核心方法之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是證悟佛果的關鍵。
- 與普通智慧的區别:不同于世俗的聰明才智,般若強調對“空性”“緣起性空”的體悟,需通過禅定和實修獲得。
三、翻譯原則
- 五不翻之一:因含義深廣,漢譯時采用音譯“般若”而非意譯“智慧”,體現對佛法的尊重。
- 複合詞示例:在“般若波羅蜜多”(Prajna Paramita)中,“波羅蜜多”意為“到彼岸”,整體指“以智慧到達解脫彼岸”。
四、哲學延伸意義
- 終極認知:如實了知一切現象的無常、無我本質,如《心經》雲“照見五蘊皆空”。
- 修行目标:般若與慈悲并重,是成佛的核心條件,如《大智度論》稱其為“諸佛之母”。
五、相關經典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大般若經》
如需進一步了解梵語發音或佛教修行體系,可參考中的詞典釋義及例句。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