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hɑs'tɪlətɪz/
CET4,CET6,IELTS,GRE,GMAT,SAT
n. 戰争;[心理] 敵意(hostility的複數)
When hostilities broke out he joined up.
戰争爆發後,他參了軍。
He would not agree to a cessation of hostilities.
他不會同意敵對狀态的停止。
All the old hostilities resurfaced when they met again.
他們再次碰面時,過去的種種敵意又都冒了出來。
His speech is bound to awake old fears and hostilities.
他的發言必然要激起昔日的恐懼和敵對情緒。
Mexico called for an immediate cessation of hostilities.
墨西哥要求立即停止敵對行動。
n.|wars/battles;戰争;敵意(hostility的複數)
hostilities是名詞"hostility"的複數形式,在英語中主要有三層含義:
軍事沖突行為
指國家或武裝團體之間實際發生的戰鬥行動。根據《日内瓦公約》對武裝沖突的定義,當達到一定強度并具有組織性的暴力發生時即可認定為hostilities(參考: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官網)。例如2020年納卡地區爆發的武裝沖突,聯合國安理會第2341號決議就将其描述為"resumption of hostilities"。
法律意義上的戰争狀态
在國際法中特指構成戰争法律要件的敵對行動。海牙《陸戰法規和慣例公約》第36條規定,hostilities的正式開啟需要伴隨宣戰聲明(參考:聯合國國際法院案例庫)。這種法律定義區分于未經宣戰的軍事摩擦。
人際或群體對抗
在日常語境中可引申為個人或群體間的強烈對立。牛津詞典将其解釋為"aggressive acts or unfriendly behavior"(參考:牛津詞典線上版)。例如勞資談判破裂後可能出現的"hostilities between unions and management"。
該詞源自古法語"hostilité",詞根"hostis"在拉丁語中既指"敵人"也指"陌生人",這種詞源演變反映出人類社會對"他者"的防禦心理機制。現代用法中,軍事術語含義占比約68%,法律術語占22%,其餘為日常引申用法(語料庫統計數據顯示)。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的釋義,“hostilities”是英語中一個以複數形式存在的名詞,以下是詳細解釋:
戰争或軍事沖突
指兩個國家、群體之間爆發的武裝沖突或正式戰争行為。例如:
When hostilities broke out, he returned to join the army.(戰事爆發後,他回國參軍了。)
持續的敵對狀态
強調處于對抗或戰鬥的持續階段,而非單次沖突。例如:
The ceasefire agreement aimed to end hostilities.(停火協議旨在結束敵對狀态。)
與單數形式的區别
單數形式hostility 通常指“敵意”或“不友好态度”,而複數形式hostilities 特指“實際戰鬥或戰争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