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talinae是什麼意思,Crotalinae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響尾蛇亞科,蝮亞科
專業解析
Crotalinae,中文通常稱為響尾蛇亞科或蝮蛇亞科,是蛇亞目蝰蛇科(Viperidae)下的一個重要亞科。這類蛇以其獨特的生理結構和生态角色而聞名。
-
分類地位與命名:
- Crotalinae 屬于爬行綱(Reptilia)、有鱗目(Squamata)、蛇亞目(Serpentes)、蝰蛇科(Viperidae)。
- 學名 “Crotalinae” 源于希臘語 “krotalon”,意為“響闆”或“撥浪鼓”,特指該亞科中許多種類(如響尾蛇屬 Crotalus 和侏響尾蛇屬 Sistrurus)尾部末端具有能發出警告性響聲的角質環結構(響環)。
-
核心形态特征:
- 熱感應頰窩(Loreal Pit):這是響尾蛇亞科最顯著、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位于頭部兩側,鼻孔與眼睛之間各有一個凹陷的感熱器官。這個高度敏感的紅外線感受器能探測到極微小的溫度變化(通常能感知高于環境溫度0.003°C的變化),使它們能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精準定位溫血獵物(如齧齒動物、鳥類)的位置和體型大小,是夜間伏擊捕食的關鍵適應性特征。
- 三角形頭部:頭部通常呈明顯的三角形,與相對較細的頸部區分明顯。
- 管狀毒牙:具有長而中空、可折疊的管狀毒牙(前溝牙),是高效的毒液注射裝置。
- 垂直瞳孔:大多數種類具有垂直的橢圓形瞳孔,適應于其晨昏或夜行性的活動習性。
- 尾部響環(部分種類):響尾蛇屬和侏響尾蛇屬的蛇,尾部末端由一系列幹燥的角質環片組成響環。當蛇感到威脅時,會快速搖動尾部,環片相互碰撞發出持續的“嘎啦”聲,作為一種警告信號。
-
分布範圍:
- 響尾蛇亞科主要分布于美洲(從加拿大南部到阿根廷)和亞洲(尤其集中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在亞洲的種類常被稱為“亞洲蝮蛇”或“烙鐵頭”(如尖吻蝮屬 Deinagkistrodon、竹葉青屬 Trimeresurus 等),而在美洲的種類則常被稱為“響尾蛇”(有響環者)或“矛頭蝮”(無響環者,如矛頭蝮屬 Bothrops)。
-
毒液與生态作用:
- 所有響尾蛇亞科成員均為劇毒蛇。其毒液成分複雜,通常包含多種蛋白酶、磷脂酶和肽類毒素,主要作用是破壞組織、引起腫脹、出血、壞死以及幹擾凝血功能(溶血毒素和抗凝血毒素)。毒液主要用于制服獵物和消化,也是重要的防禦武器。
- 在生态系統中,它們是重要的中高級捕食者,主要以小型哺乳動物(如鼠類)、鳥類、蜥蜴、蛙類等為食,對控制齧齒動物種群數量、維持生态平衡起着關鍵作用。
-
代表性種類:
- 美洲的代表包括:西部菱背響尾蛇、東部菱背響尾蛇、銅頭蝮、水蝮蛇(棉口蛇)、矛頭蝮等。
- 亞洲的代表包括:尖吻蝮(五步蛇)、短尾蝮、山烙鐵頭、原矛頭蝮、白唇竹葉青、莽山烙鐵頭蛇等。
總結來說,Crotalinae(響尾蛇亞科/蝮蛇亞科)是一類具有高度特化的熱感應頰窩、多數具管狀毒牙和三角形頭部的劇毒蛇類,廣泛分布于美洲和亞洲,是其所處生态系統中的重要捕食者。
網絡擴展資料
Crotalinae 是蛇類分類學中的一個亞科名稱,通常翻譯為“響尾蛇亞科”。以下是相關解釋:
-
基本定義
Crotalinae 屬于蝰蛇科(Viperidae)下的一個亞科,主要包含具有熱感應頰窩的毒蛇,如響尾蛇、矛頭蝮等。這類蛇的特征是頭部呈三角形,瞳孔垂直,尾部可能具有發出響聲的角質環(如響尾蛇)。
-
詞源與分類
該詞源于希臘語“krotalon”(意為“響闆”),指部分蛇種尾部能發出響聲的生理結構。其成員廣泛分布于美洲和亞洲,包含多個屬,如Crotalus(響尾蛇屬)、Agkistrodon(蝮蛇屬)等。
由于搜索結果信息有限,若需更詳細的生物學特征或物種列表,建議參考專業動物學資料或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