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吸蟲病
Bilharziosis(血吸蟲病)是一種由血吸蟲屬寄生蟲感染引起的熱帶寄生蟲病,屬于全球重點防治的被忽視熱帶病之一。該病主要通過接觸含有寄生蟲尾蚴的淡水傳播,感染者可能出現發熱、肝脾腫大、血尿等症狀,長期未治療可導緻器官纖維化等嚴重并發症。
病原體與傳播機制
該病的緻病源為血吸蟲,主要包括曼氏血吸蟲、日本血吸蟲等6個物種。寄生蟲生命周期涉及人類宿主和特定淡水螺類中間宿主。當人類皮膚接觸疫水時,尾蚴穿透皮膚進入體内,經血液循環遷移至腸系膜靜脈或膀胱靜脈叢發育為成蟲并産卵(來源:世界衛生組織官網)。
臨床表現與診斷
急性期表現為"遊泳者瘙癢症"和卡特ayama熱綜合征,慢性感染則因蟲卵沉積引發特定器官損傷:
确診依賴顯微鏡檢發現蟲卵(糞便/尿液樣本)或免疫學檢測(來源: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官網)。
防治策略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吡喹酮作為首選治療藥物,單劑給藥可清除90%以上成蟲。預防措施包括改善衛生設施、安全用水供應和螺類宿主控制。流行區建議每2年開展群體化療(來源:新英格蘭醫學期刊2023年寄生蟲病防治指南)。
bilharziosis 的詳細解釋如下:
定義
bilharziosis 指由裂體吸蟲(血吸蟲)感染引起的寄生蟲病,即血吸蟲病。該病通過接觸含有寄生蟲幼蟲的淡水傳播,主要影響泌尿系統或腸道,症狀包括腹痛、血尿等。
發音
詞源與背景
該詞源自德國醫生 Theodor Bilharz,他在19世紀首次描述了血吸蟲病的病原體。術語“bilharzia”或“bilharziosis”現多用于醫學文獻,但“schistosomiasis”(血吸蟲病)是更通用的國際名稱。
注意事項
血吸蟲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常見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世界衛生組織(WHO)将其列為被忽視的熱帶病之一,需通過藥物(如吡喹酮)和防控水源污染進行幹預。
如需進一步了解治療或流行病學數據,可參考權威醫學資料或 WHO 相關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