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吸虫病
Bilharziosis(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属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热带寄生虫病,属于全球重点防治的被忽视热带病之一。该病主要通过接触含有寄生虫尾蚴的淡水传播,感染者可能出现发热、肝脾肿大、血尿等症状,长期未治疗可导致器官纤维化等严重并发症。
病原体与传播机制
该病的致病源为血吸虫,主要包括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等6个物种。寄生虫生命周期涉及人类宿主和特定淡水螺类中间宿主。当人类皮肤接触疫水时,尾蚴穿透皮肤进入体内,经血液循环迁移至肠系膜静脉或膀胱静脉丛发育为成虫并产卵(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临床表现与诊断
急性期表现为"游泳者瘙痒症"和卡特ayama热综合征,慢性感染则因虫卵沉积引发特定器官损伤:
确诊依赖显微镜检发现虫卵(粪便/尿液样本)或免疫学检测(来源: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官网)。
防治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吡喹酮作为首选治疗药物,单剂给药可清除90%以上成虫。预防措施包括改善卫生设施、安全用水供应和螺类宿主控制。流行区建议每2年开展群体化疗(来源:新英格兰医学期刊2023年寄生虫病防治指南)。
bilharziosis 的详细解释如下:
定义
bilharziosis 指由裂体吸虫(血吸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即血吸虫病。该病通过接触含有寄生虫幼虫的淡水传播,主要影响泌尿系统或肠道,症状包括腹痛、血尿等。
发音
词源与背景
该词源自德国医生 Theodor Bilharz,他在19世纪首次描述了血吸虫病的病原体。术语“bilharzia”或“bilharziosis”现多用于医学文献,但“schistosomiasis”(血吸虫病)是更通用的国际名称。
注意事项
血吸虫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被忽视的热带病之一,需通过药物(如吡喹酮)和防控水源污染进行干预。
如需进一步了解治疗或流行病学数据,可参考权威医学资料或 WHO 相关指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