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 無自制力
放縱
“acrasia”(音譯:阿克拉斯亞)是哲學與心理學中的術語,源自古希臘語“ἀκρασία”,字面意為“缺乏自制力”或“意志薄弱”。該概念最早由亞裡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第七卷中系統論述,指“明知正确行為卻因欲望或沖動而選擇錯誤行動”的矛盾狀态。例如,一個人明知吸煙有害健康,仍無法克制煙瘾,即屬于典型的“acrasia”表現。
在當代學術研究中,該詞常被用于行為經濟學和認知科學領域,描述理性決策與實際行動之間的脫節現象。哲學家唐納德·戴維森(Donald Davidson)在《意志薄弱如何可能?》(How is Weakness of the Will Possible?)一文中提出,這種矛盾源于人類決策系統中“評價性判斷”與“動機性欲望”的沖突。
牛津大學出版社《哲學辭典》(A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将其定義為“行動者違背自身更好判斷而行事的狀态”,并強調其與道德責任的關系。臨床心理學中,該概念也與成瘾行為、拖延症等病理現象的研究密切相關。例如,斯坦福大學哲學百科全書(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指出,現代研究通過神經科學實驗揭示了前額葉皮層與邊緣系統在acrasia現象中的相互作用機制。
Acrasia(發音:英 [ə'kreɪzɪə],美 [ə'kreɪzɪə])是一個心理學領域的術語,主要含義為“自控能力缺失”,指個體明知某種行為不符合理性或長期目标,卻因意志薄弱而無法控制自身行動的現象。
詞源與哲學背景
該詞源自希臘語“akrasia”(ἀκρασία),由否定前綴“a-”(無)和“kratos”(力量、控制)組成,字面意為“缺乏自我掌控力”。在哲學中,亞裡士多德曾用此概念探讨理性與欲望的沖突,例如明知吸煙有害卻無法戒除的行為。
應用場景
常見于心理學、倫理學讨論中,描述如拖延症、成瘾行為或沖動決策等現象。例如:“他的購物成瘾反映了典型的acrasia,盡管經濟拮據仍無法抑制消費欲望。”
相關概念
與“意志力薄弱”(weakness of will)同義,但更強調認知與行為之間的矛盾。反義詞為“enkrateia”(自我克制)。
該詞屬于學術用語,日常交流中較少使用,可替換為更通俗的“lack of self-control”。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搭配,可參考詞典來源。
poempart-timenon-governmentalrelentlesstractionaromahunkertypodissatisfyingforbornerougedtriggeringblood glucoseby mailcontracting partycooling systemease oneselfFederal constitutionhygienic standardknow chalk from cheeselunar eclipsereceiving antennarefine oncytuladisseminatorelaboratenessExopterygotafiltrumgelotolepsyidio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