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跋文的意思、跋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跋文的解释

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以评介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等。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每种书的末尾,都有 嘉业堂 主人 刘承干 先生的跋文,他对于 明 季的遗老很有同情,对于 清 初的文祸也颇不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跋文是附于书籍、文章或书画作品末尾的评述性文字,通常用于说明创作背景、补充核心内容或记录学术见解。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其核心功能为"以简短文字对正文作延伸阐释",形式上具有凝练性、依附性和学术性三大特征。

从文献学角度分析,跋文包含三类典型内容:

  1. 考据性说明:记录版本流变或校勘依据,如宋代朱熹在《楚辞集注》跋中标注不同版本差异;
  2. 创作阐释:揭示作品构思过程,类似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自我评述;
  3. 学术争鸣:呈现后世学者的批判性思考,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多篇跋语即属此类。

历史演变方面,跋文定型于魏晋时期,唐宋时期随雕版印刷兴盛发展为独立文体。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将其与序言并列为"书之双翼",强调两者在文献结构中的互补关系。现代学术著作仍沿用此体例,如中华书局点校本古籍常附校勘跋语。

(参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文学大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

跋文是写在书籍、文章、字画或金石拓片等作品末尾的一种文体,主要用于评介内容、说明写作背景或进行考释。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作用

跋文又称“题跋”或“跋尾”,是附加在正文后的补充性文字。其核心功能包括:

  1. 评介内容:对作品主题、价值或艺术特色进行总结和评价。
  2. 说明背景:交代创作动机、资料来源或修订过程。
  3. 考释鉴定:用于金石拓片、书画作品时,记录真伪鉴别或收藏信息。

二、内容与形式

三、历史渊源

跋文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在《集古录》中首创“跋尾”形式,对金石碑帖进行考释,奠定了后世跋文的基本范式。

四、与后记的区别

虽常与“后记”混用,但两者侧重不同: |跋文 |后记 | |----------|----------| | 偏重学术性评价、考据 | 侧重个人写作经历或致谢 | | 常见于古籍、书画 | 多用于现代书籍 |

五、应用示例

  1. 古籍: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考释碑帖源流。
  2. 书画:收藏家在《千里江山图》跋文中记录鉴赏心得。
  3. 现代书籍:学术专著跋文说明研究局限及后续方向。

如需进一步了解特定作品的跋文案例,可参考《集古录》或书画鉴定类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屯备问便笺别子毕集勃腾腾不集超阶重帛垂佑赐休带徒弟倒溃倒腾點翠碓捣度蛨虴多助发逐干道紫肱支钩排海轮花木黄钻蛟龙得云雨交辟矫士疾痗矜竞劲骏纠告军曹恳志劳遗梁粝毛收入爬犁凭居仆使青翰舟青目栖憩去住任重才轻柔佞上闻爵审端释氏授甲受诎输写桃核扇听课脱缁湘神线形动物险敻校射心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