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轨物的意思、轨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轨物的解释

(1).轨范;准则。《左传·隐公五年》:“君将纳民轨物者也。” 杜预 注:“言器用众物不入法度,则为不轨不物。”《魏书·羊深传》:“将以纳民轨物,莫始於经礼。”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今风示四夷,示以轨物,当正前日适然之失,尽循旧制。”

(2).指规范事物。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寧可以轨物字民,作范垂训者乎?”《新唐书·李景伯传》:“使授非其人,则权重衅生,非彊干弱枝,经邦轨物之谊。” 明 王廷相 《栗应宏道甫字说》:“又能於穷通得丧、生死祸福之际,安於义命而不乱,则人道尽而足以轨物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轨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厚度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分解为两层。《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谓作为事物的规范",其中"轨"本指车辙痕迹,引申为规则、法度;"物"则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社会行为。二者结合后构成动宾结构,强调对事物的规范作用。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隐公五年》的"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其中"昭文章"即指通过礼制规范器物纹饰,暗含"轨物"的治理理念。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序致》中"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则展现了该词在个人修养层面的运用,指代树立行为准则的谦逊表达。

从词义演变看,"轨物"经历了从政治治理向道德规范的延伸。在唐代李华的《李暠墓志》中"轨物之作,程如琢玉"之语,已发展为对个人德行修养的赞美。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多次援引此词阐释礼法规范,使其成为儒家伦理体系的重要概念载体。

现代汉语中,"轨物"主要保留在成语"轨物范世"中,用以形容建立行为准则或规范体系。如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特别指出,该词组体现了古代礼法制度对社会秩序的双重规范功能。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辞典》将其列为重点文化词汇,强调其在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思想中的坐标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轨物”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轨物”由“轨”(轨道、法度)和“物”(事物)组成,核心含义为遵循规范、合乎准则,常用于描述行为或事物符合既定标准或伦理法则。

二、具体释义

  1. 准则与规范
    指社会或制度中的标准,如《左传·隐公五年》中“君将纳民轨物者也”,强调君主需以法度引导民众。
  2. 规范事物
    延伸为对具体事物的管理或约束,如南朝文献中“轨物字民”指通过规范教化百姓。

三、使用场景

四、古籍例证

五、现代应用

现代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强调对传统规范或制度的尊重,例如在文化研究或政策制定中引用“轨物”概念。

总结来看,“轨物”既是一种抽象的行为准则,也指向具体的规范实践,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包探本命日避寇愎类并购拨炉不爱钱昌亭之客出纶辞隆从窳皴染错牾躭嗜咄诺恩同父母饿殍满道犯疑封籍龟玉毁椟锅夥还葬贾舟嗟愤金银台狙狂看家蒯屦筐柳窟礧子枯率刳木困处枯笑婪墨流美梦思门诛陪哭缥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起舞人口山冢深盟事无三不成束身自修束笋私孩子四少擡颏太岁头上动土天渊推进突栾瓦合王子航无济于事汙伤铦钢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