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成捆的竹笋。多以形容诗文稿卷积累之多。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 崔侯 文章苦捷敏,高浪驾天输不尽……深藏篋笥时一发,戢戢已多如束笋。”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张孟词贡士》:“﹝ 孟词 ﹞尝欲取 宋 章如愚 《山堂考索》、 王伯厚 《玉海》删益之为书,曰《山海精良》,未成稿如束笋。”
(2).竹笋。形容细尖之物。 宋 晁补之 《酬李唐臣赠山水短轴》诗:“ 齐 紈如雪 吴 刀裁,小毫束笋縑囊开。” 清 心清 《廿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天足》:“三寸尖尖如束笋,一钩入握要魂消。”
“束笋”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成捆的竹笋
多用于比喻诗文或稿卷数量庞大、积累丰富。例如唐代韩愈在《赠崔立之评事》中用“戢戢已多如束笋”形容文稿堆积如捆扎的竹笋,清代梁章鉅也以此描述未完成的书籍手稿。
形容细尖之物
指代形状细长尖锐的事物,如宋代晁补之在诗中用“小毫束笋”比喻毛笔笔尖,清代弹词中则以“三寸尖尖如束笋”形容女子小脚。
建议在文学赏析或古籍阅读中遇到此词时,结合上下文进一步确认具体指向。
《束笋》是一个词语,意味着捆绑竹笋。它由两个汉字组成,具有独特的含义和用法。
《束笋》这个词的部首是“⺮”(竹子的部首),分别由“束”和“笋”两个字组成。
“束”的部首是“⺮”,它的笔画数为7,读作“shù”,表示捆绑、绑扎等意思。
“笋”的部首是“⺮”,它的笔画数为9,读作“sǔn”,意思是竹子的嫩芽。
《束笋》一词来源于汉语,是根据竹子的特点和使用情况而衍生出来的。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束筍」。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束笋”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是由“束”和“笋”两个字组成。古时候的字体形状可能稍有差异,但整体结构和现代汉字相似。
1. 他用绳子将新鲜的竹笋束在一起。
2. 农民们在采摘竹笋后,将它们束起来运回村里。
3. 我看到一束鲜嫩的笋子摆在菜市场的摊位上。
与《束笋》相关的词语有:
1. 束缚:捆绑、限制。
2. 笋壳:竹笋的外壳。
3. 笋丝:用刨去外皮的竹笋切成的细丝。
近义词:捆绑、绑扎。
反义词:松散、解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