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干肉。《礼记·曲礼上》:“以脯脩置者,左胊右末。” 孔颖达 疏:“脩亦脯也。” 宋 陆游 《鸱鸦》诗:“巡檐攫脯脩,入舍掠膾炙。”《明史·后妃传一·太祖孝慈高皇后》:“居常贮糗糒脯脩供帝,无所乏絶,而己不宿饱。”
(2).犹修脯。泛指学费。 清 吴定 《重建古紫阳书院记》:“復约绅士请于所司,于盐荚之例应动支者,岁捐白金三千七百二十两,为多士久长脯脩之费。”参见“ 脩脯 ”。
“脯修”是古代汉语中特指经加工制成的干肉类祭品或礼物,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词义解析
“脯”本义为肉干,《说文解字》释为“干肉也”(来源:《说文解字·内部》);“修”通“脩”,《周礼·天官·膳夫》郑玄注:“脩,锻脯也”,指捶捣加姜桂的干肉(来源:《周礼注疏》)。二字连用特指经捶捣、香料腌制的精制肉脯。
二、礼制功能
《礼记·郊特牲》载“脯修,祭祀之笾实也”,说明其作为宗庙祭祀的供品(来源:《礼记正义》);《仪礼·士昏礼》记载纳采时“束帛俪皮,庭实用脯修”,表明其在婚礼等仪式中具有馈赠功能(来源:《仪礼注疏》)。
三、工艺特征
据《齐民要术》记载,脯修制作需经“切肉为片→盐渍曝晒→捶捣入味→重渍阴干”四道工序,与普通肉干相比更强调香料添加与口感柔化(来源:《齐民要术·脯腊篇》)。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但在研究古代礼制、饮食文化的学术著作中仍具重要参考价值。
“脯修”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经过风干或腌制处理的肉类食品,常用于古代祭祀、宴饮或日常储备。
古代学生向教师致送的酬金(通常以干肉为礼),后引申为学费的代称。
罢弊白薇褒贬与夺财利纯化春纱雌黄丛木递兴递废诋訾烦恼丝贩贴繁紊风咳狗蝨官纲顾悸很命红教毁家纾难蕙质殭尸健实解位阱陷禁楼酒啖勼合克里姆林宫磕头礼拜砬子冷处理流离转徙龙鵄律贯蒙晦溟鸿匿行辟异蒲柳之姿傔媵麒阁青芳企佩沙嗄厦宇私造诵讽松风曲探赜洮沬体玄外郎窝子五伯无气无力夏蘖下夜邪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