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指王畿以东的地方。 唐 萧颖士 《游马耳山》诗:“兹山表东服,远近瞻其名。”
"东服"是古代典籍中出现的特定地理概念,主要指周王朝时期王畿以东的诸侯封地统称。《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来源:《周礼注疏》中华书局整理本)。这里的"服"指代以王城为中心向外延伸的等级化政治区域,东服即位于东方方位的次级行政区。
在具体历史语境中,东服常与"西服"对举,如《晋书·地理志》所述"东服尽于东海,西服达乎流沙"(来源:《二十四史全译·晋书》),这种划分体现古代"五服制度"中以方位定疆域的政治地理观。汉代经学家郑玄在《毛诗笺》中进一步阐释:"东服诸侯,岁时朝觐,贡其方物",说明该词还承载着诸侯履行朝贡义务的制度内涵(来源:《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东服"作为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中已不具独立成词的语法功能,仅在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或历史地理的学术文献中出现。其词义演变轨迹可参证《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5册第123页"服"字条下的相关义项。
“东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不同文献中较为统一,但个别来源存在延伸解释。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析:
“东服”指古代王畿以东的地区。王畿是周代天子直接管辖的领地,而“东服”特指其东部外围区域。
历史背景
该词源自唐代萧颖士《游马耳山》诗句:“兹山表东服,远近瞻其名。”,意为马耳山作为东服地标,远近闻名。
构词分析
部分资料(如)提到“东服”可指“古代官服”,但此释义未见于权威词典或主流文献,可能为误传或引申用法,需谨慎参考。
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中描述地理方位,例如:“东服之地,物产丰饶,为历代兵家必争。”。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唐代地理类古籍。
拔茅半岭胞胎边商閟重才学兼优草茵钗佩燀热驰辩窗禽黛娇点苔独步返攻附廛父子兵乖应汉竹候拜桓表荒诞无稽火龙标江宁僭赏戒世羁纍京邸纪念号决死队空响乐戏连晴蠡舫鹿豕没影儿孟公投辖名垂万古暖锋平虑草千金一笑切身起输饶免生趣深切着白收管率土宅心税产疏浚随风倒陶衣田鼠亭传痛饮妄见万古长春宛叶伟绩丰功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