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待旦的意思、待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待旦的解釋

(1).等待天明。《書·太甲上》:“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民困則多離叛,其禍必振矣。可不戰戰以待旦乎?可不慄慄而慮危乎?” 唐 李賀 《送沉亞之歌》:“請君待旦事長鞭,他日還轅及秋律。”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藝文一》:“ 穆 張 嘗同造朝,待旦于 東華門 外。”

(2). 宋 代宮中謂天明前的一段時間。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七:“前代夜五更至黎明而終,本朝外廷及外郡悉用此制。惟禁中未明前十刻更終,謂之待旦。蓋更終則上禦盥櫛,以俟明出禦朝也。祖宗勤於政事如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待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拼音為dài dàn,字面意為“等待天明”。“待”指等候,“旦”指天亮或黎明,合起來表示等待新一天的到來。

二、詳細解釋

  1. 等待天明
    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尚書·太甲上》記載“坐以待旦”,描述先王勤政,黎明前便起身等待天亮處理政務。唐代李賀《送沈亞之歌》中“請君待旦事長鞭”也體現了這一用法。

  2. 宋代宮中的時間概念
    特指宮中天明前的一段時間。據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宋代禁中在黎明前十刻結束更鼓,稱為“待旦”,體現皇帝勤政的傳統。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成語

五、例句參考

  1. “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
  2. “為了找出動物病毒如何傳播,研究者枕戈待旦。”

總結來看,“待旦”既是一個描述時間或狀态的詞彙,也承載了曆史文化中勤勉、警醒的象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待旦

待旦是一個古老的詞語,形容人們等待天亮的意思。待指等待,旦指天明。待旦一詞通常用于古代文學作品,用來描繪人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的情景。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待旦是一個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待的部首是彳(車輛旁),旦的部首是日(太陽旁)。待旦共有8個筆畫,其中待有4個筆畫,旦有4個筆畫。

來源

待旦這個詞的起源可能與古人的生活習慣有關。在古代,人們沒有現代的照明設備,夜晚十分漆黑,白天則被亮光所照亮。因此,人們往往在黑暗中等待天亮,這樣才能看清周圍的環境和進行各種活動。待旦這個詞應運而生,通過描寫人們等待黎明的情景,來表達等待和希望的意思。

繁體

待旦的繁體字為待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待的古代寫法為“**”(上面有一個長的橫折線),旦的古代寫法為“囗”(四方形狀),合在一起就是待旦。

例句

1. 黑暗中的人們靜靜地待旦,期待着新的一天的到來。

2. 夜深人靜,我獨自一人待旦。

3. 劉備三顧茅廬,雖然曆經艱辛,但最終等到了待旦的時刻。

組詞

待旦這個詞可以根據需要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組,如待旦癡情、待旦苦思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待旦的近義詞可以是等候天明、候日、待曉等。反義詞可以是天明、破曉、拂曉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