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待旦的意思、待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待旦的解釋

(1).等待天明。《書·太甲上》:“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民困則多離叛,其禍必振矣。可不戰戰以待旦乎?可不慄慄而慮危乎?” 唐 李賀 《送沉亞之歌》:“請君待旦事長鞭,他日還轅及秋律。”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藝文一》:“ 穆 張 嘗同造朝,待旦于 東華門 外。”

(2). 宋 代宮中謂天明前的一段時間。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七:“前代夜五更至黎明而終,本朝外廷及外郡悉用此制。惟禁中未明前十刻更終,謂之待旦。蓋更終則上禦盥櫛,以俟明出禦朝也。祖宗勤於政事如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待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等待天亮”,常用來形容人勤勉謹慎、心懷期待或焦慮不安地等候黎明的到來。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礎釋義

  1. 字面含義

    “待”指等待,“旦”指天亮、早晨。合指夜間不眠,直至天明,強調時間上的堅守。

    例:夙夜憂勤,坐以待旦。

  2. 引申義

    • 勤勉盡責:形容人為職責或目标徹夜準備,不敢懈怠。

      例:《詩經·召南·行露》:“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鄭玄箋:“夙,早;夜,莫也。”

    • 急切期盼:表達對某事到來的迫切期待。

      例:待旦而戰,志在必得。

    • 憂思難眠:因心事焦慮而無法入睡。

      例:憂心忡忡,中宵待旦。


二、典故溯源

  1. 《尚書》典源

    最早見于《尚書·太甲中》:“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描述商湯因憂心國事,天未亮便起身理政,體現勤政精神。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儒家經典中的引用

    《孟子·離婁下》載:“周公思兼三王……坐以待旦”,以周公深夜思慮治國之道、待天明施行的典故,強調賢者的自律與擔當。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三、文學與語言應用

  1. 詩詞中的意象

    古代詩詞常以“待旦”渲染孤寂或壯志:

    • 王昌齡《從軍行》:“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 (隱含戍卒待旦思鄉)
    • 陸遊《雪夜》:“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壯志未酬,待旦而戰)
  2.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形容堅守崗位、備戰狀态或急切等待,如“科研人員通宵待旦”“将士枕戈待旦”。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3.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4.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注:因部分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工具書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等平台查詢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待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拼音為dài dàn,字面意為“等待天明”。“待”指等候,“旦”指天亮或黎明,合起來表示等待新一天的到來。

二、詳細解釋

  1. 等待天明
    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尚書·太甲上》記載“坐以待旦”,描述先王勤政,黎明前便起身等待天亮處理政務。唐代李賀《送沈亞之歌》中“請君待旦事長鞭”也體現了這一用法。

  2. 宋代宮中的時間概念
    特指宮中天明前的一段時間。據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宋代禁中在黎明前十刻結束更鼓,稱為“待旦”,體現皇帝勤政的傳統。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成語

五、例句參考

  1. “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
  2. “為了找出動物病毒如何傳播,研究者枕戈待旦。”

總結來看,“待旦”既是一個描述時間或狀态的詞彙,也承載了曆史文化中勤勉、警醒的象征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翺翺巴巴褒義詞暴燥秉憲唱唱咧咧長彴插嘴從流忘反單究大前兒登造對唱隊仗蹲窩惡取笑二鹹風日風緻紛厖覆軍割乳廬墓韓憑谾谾黃葛巾歡醼徻徻江步驕奢淫佚夾榆敬若神明機知據梁虧誤麟文冥行盲索米糵拈花盤摺清雨輕躁窮對付求生害仁榮養若酒山腹深醇世累守樸速客筍兒拳團茅脫戶亡民物格烏角巾武樂仙鄉謏問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