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鯉的意思、尺鯉的詳細解釋
尺鯉的解釋
(1).長一尺的鯉魚,言其大。語本《淮南子·俶真訓》:“夫牛蹏之涔,無尺之鯉;塊阜之山,無文之材。” 宋 蘇轼 《江西》詩:“何人得雋窺魚矼,舉叉絶叫尺鯉雙。”
(2).典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即以“尺鯉”指書信。 明 張煌言 《祭建國公鄭羽長鴻逵文》:“千裡片鴻,經年尺鯉。”
詞語分解
- 尺的解釋 尺 ǐ 中國市制長度單位(亦稱“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漢時一尺等于.米,今三尺等于一米):尺素(.一尺長的白絹,借指小畫幅;.書信)。尺短寸長。尺牍。 量長度的器具:竹尺。 像尺的東西:鐵尺。仿尺。
- 鯉的解釋 鯉 (鯉) ǐ 〔鯉魚〕體側扁,嘴邊有長短觸須各一對,肉可食。 〔鯉庭〕指受父訓之處,亦借指父訓。 書信的代稱,因中國唐代傳遞的書信以尺素結成雙鯉魚形。 筆畫數:; 部首:魚;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尺鯉"是漢語中具有特殊文化意象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本義與語源
"尺鯉"由"尺"(古代長度單位,約23厘米)和"鯉"(鯉魚)構成,字面指長度約一尺的鯉魚。該詞最早見于《樂府詩集·飲馬長城窟行》中"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的典故。古代用竹木雕刻的鯉魚形信匣傳遞書信,後以"尺鯉"代指書信,這一用法在《全唐詩》卷四百七十八中亦有印證:"尺鯉何曾到賈充,忽勞雲翰贈長箋"。
二、文化象征體系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鯉魚具有多重象征意義:
- 書信傳遞:《文選·卷二十七》記載的"烹魚得書"典故,确立了鯉魚與書信的關聯
- 祥瑞之兆:《爾雅·釋魚》将鯉魚列為"鱗物之首",視為吉祥物
- 進取精神:《埤雅·釋魚》載"鯉魚之躍,能過禹門",喻指科舉及第
三、文學應用特征
在古典文學中,"尺鯉"主要承擔以下修辭功能:
- 借代書信:如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贈家侍禦雪航》中"忽報尺鯉至,雲自故園來"
- 空間隱喻:通過"尺"與"鯉"的對比,構建"有限載體—無限情思"的審美張力
- 諧音雙關:利用"鯉"與"禮"的諧音,在明清尺牍中發展出特殊禮儀用語
該詞義的演變過程完整呈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從物象到意象的語義生成機制,在《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437頁有權威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尺鯉”是一個漢語詞彙,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指代體型較大的鯉魚
- 本義:指長度約一尺的鯉魚,形容其體型較大。
- 出自《淮南子·俶真訓》的典故:“夫牛蹄之涔,無尺之鯉;塊阜之山,無文之材”,比喻在狹小的環境中難以孕育出傑出的事物。
- 蘇轼在《江西》詩中提到“舉叉絕叫尺鯉雙”,用“尺鯉”描繪漁人捕獲大魚的場景。
二、借指書信
- 引申義:源自古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中“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的典故。
- 古人将書信寫在絹帛(尺素)上,藏于魚腹傳遞,故“尺鯉”成為書信的代稱。例如明代張煌言的詩句“千裡片鴻,經年尺鯉”即用此意。
補充說明
- 漢字結構:“尺”為長度單位(約0.231米/西漢),“鯉”即鯉魚,二者結合既寫實又富有文學意象。
- 文化意義:既體現古代對自然生物的觀察,也反映了書信文化的詩意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襞方不苟言笑布衣粝食趁搭懲一儆百村民大後天得策二愣子坊局鳳窠份外負國伏龍觀該密改圖革諱扢溜和利虹帶鴻源華蓋踝胫畫楫夾鉗積仁爵鷇橘黴素掄選駡名漫話美手民族主義蠰溪鬧銀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砰擊嗆嘔凄洏侵匿入民僧廊山崩地裂上兌上公山陬十七帖詩丸收生婦輸財署記踏車唐碧讨流溯源逖慕頽漏拖輪駝蹄雞惋結相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