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e prone;crouch down] 趴
草丛里趴伏着一个人
身体卧倒,胸腹贴伏在其他物体上。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一:“ 钱老人 由横躺改为脸朝下的趴伏。” 管桦 《路上》:“他差不多趴伏在马的脖子上。” 峻青 《烽火山上的故事》:“ 刘文山 敏捷地把我按倒地下,自己紧紧地趴伏在我的身上。”
“趴伏”是一个汉语动词,其核心含义为身体卧倒,胸腹贴伏于其他物体上。以下是详细解析:
动作描述
指身体呈卧倒姿势,胸腹部紧贴地面或物体表面。例如:“草丛里趴伏着一个人”,“他趴伏在马的脖子上”。
延伸用法
也可表示身体前倾倚靠物体,如“趴在桌子上画图”,此时更强调上半身倚靠的动作。
多用于描述隐蔽、休息或专注状态,如军事隐蔽(“埋伏”)、动物静卧(“龟趴伏”)、人倚靠物体工作(“伏案”)等。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文学引用,可参考老舍《四世同堂》、管桦《路上》等作品。
趴伏(pā fú)是一个动词词语,用来形容身体俯卧在地上,通常是为了躲避、隐藏或寻找遮蔽物。
趴伏的部首是⻏(刀)和⺼(肉),总计4个笔画。
趴伏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由于人们在遇到危险或需要隐藏身份时常常采用趴在地上的姿势,因此这个词被用来描述这种动作。
在繁体中文中,趴伏的写法为「趴伏」。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趴伏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含义和动作都是相同的。
1. 在战场上,士兵们趴伏在地,避开敌人的炮火。
2. 小狗看到陌生人时,会迅速趴伏在地,试图隐藏起来。
3. 孩子们兴奋地趴伏在草地上,观察着地下的昆虫。
1. 趴下:俯卧在地,通常是为了休息或者睡觉。
2. 伏地:面朝下躺在地面上。
3. 伏击:暗中等待并突然袭击敌人。
1. 卧倒:身体平躺在地面上。
2. 俯身:弯下腰身,使身体的上部向地面或前方倾斜。
1. 站立:直立身体,不躺在地上。
2. 站起:从坐或躺的姿势转变为站的姿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