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fical's mother] 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人,后来凡官僚豪绅的母亲不论在世与否,均称太夫人
太夫人已不幸。——《汉书·李文苏建传》
上书太夫人。——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1). 汉 制,列侯之母称太夫子。《汉书·文帝纪》:“令列侯太夫人、夫人、诸侯王子及吏二千石无得擅徵捕。”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列侯之妻称夫人。列侯死,子復为列侯,乃得称太夫人。子不为列侯,不得称也。”
(2).后世官吏之母,不论存殁,亦称太夫人。 唐 韩愈 有《祭左司李员外太夫人文》。 宋 政和 间,曾以“太”字为对生者的尊称,令凡追封者皆去“太”字。见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上。《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更兼那 纪太傅 每日上朝进署,不得在家。他家太夫人又身在内堂,照应不到外面的事。”
“太夫人”是中国古代对特定身份女性的尊称,其含义和适用范围随历史演变有所变化:
汉制起源
汉代规定列侯(诸侯爵位)的母亲称为太夫人,但需满足严格条件:若列侯去世后,其子继承爵位,母亲方可称“太夫人”;若子未继承,则不可使用此称谓。汉文帝曾颁布法令限制列侯太夫人等阶层的特权,强调等级制度的严格性。
后世扩展
自汉代以后,“太夫人”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官僚、豪绅阶层的母亲无论是否在世,均可尊称为“太夫人”。例如清代侯方域在《壮悔堂文集》中即以“太夫人”称呼他人母亲。
典籍与注解
特殊语境中的用法
在个别文献中,“太夫人”也被用于形容气质高雅的女性,但这一用法非主流,更多是文学修饰。
该称谓最初是汉代贵族制度的产物,后演变为对官僚阶层母亲的泛称,兼具身份象征和尊崇意义。
太夫人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太和夫人。以下是对太夫人的相关分析:
太夫人的第一个字部首是太,它属于『大』的意思,包含了动、天、日这几个意思,总共有三个笔画;夫人的第一个字部首是夫,意为男子,总共有四个笔画。
太夫人这个词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太代表高大的地位,夫人则指的是贵族妇女。太夫人这个词语用来尊称宫廷中地位尊贵的女性。
太夫人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太夫人」,并无差异。
在古代,太字的变体为「夊」,夫字的变体为「彳」。因此,太夫人在古汉字写法中可能会写作「夊彳人」。
1. 宋朝的太夫人因才貌双全而被赞誉为国色天香。
2. 皇帝的太夫人被尊称为皇后。
组词:太后、太子、夫人、夫妇、太平、夫妻。
近义词:贵妇人、贵夫人、娘娘。
反义词:婢女、佣人、仆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