駉那的意思、駉那的详细解释
駉那的解释
《诗·鲁颂》之,《駉》诗与《商颂》之《那》诗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或拟《清庙》,或范《駉》《那》。”
词语分解
- 駉的解释 駉 ō 〔駉駉〕(马)肥壮的样子,如“駉駉牡马。” 笔画数:; 部首:馬; 笔顺编号:
- 那的解释 那 à 指较远的时间、地方或事物,与“这”相对:那里。那个。那样。那些。那时。那么。 这 那 ǎ 同“哪”(一)(中国大陆地区已不用)。 这 那 è 义同(一),“那”和“一”连读的合音,但指数量
专业解析
駉那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单字释义
-
駉(jiōng)
- 本义:形容马匹肥壮健硕。《说文解字》释为“马盛肥也”,《玉篇》注“马肥壮貌”。
- 引申义:特指《诗经·鲁颂》首篇篇名《駉》,内容赞颂鲁僖公牧马之盛,象征国力强盛。
- 文献依据:
- 《说文解字·马部》:“駉,牧马苑也。从马冋声。一曰马盛肥也。”
- 《毛诗正义》:“《駉》,颂僖公也。僖公能遵伯禽之法,务农重谷,牧于坰野,鲁人尊之。”
-
那(nuó)
- 本义:表“多”“盛大”之意,多用于祭祀乐歌。《说文解字》释“那”为“西夷国”,但《诗经》中作“盛多”解。
- 引申义:指《诗经·商颂》篇名《那》,为祭祀成汤的乐歌,形容乐舞繁盛、礼仪隆重。
- 文献依据:
- 《毛诗正义》:“《那》,祀成汤也。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甫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大师,以《那》为首。”
- 郑玄笺:“那,安也。言汤之政德安民然也。”
二、合称“駉那”的涵义
“駉那”并非独立词汇,而是《诗经》中《鲁颂·駉》与《商颂·那》两篇的并称,代指颂扬君主德政、国运昌隆的祭祀乐歌:
- 象征意义:
- 《駉》以马群繁盛喻治国之力,《那》以乐舞盛大彰礼乐之兴,二者均属宗庙颂诗,体现“美盛德之形容”(《毛诗序》)。
- 后世文人常以“駉那”并提,作为颂诗典范。如朱熹《诗集传》:“《駉》《那》之篇,皆颂之体也。”
三、文献权威参考
- 《说文解字》(汉·许慎):马部“駉”字释义(中华书局影印本)。
- 《毛诗正义》(唐·孔颖达):对《駉》《那》篇的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 《诗集传》(宋·朱熹):对颂体的分类解析(中华书局排印本)。
-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对“駉”的训诂(中国书店影印本)。
注:因“駉那”属古籍专名,释义需结合经典文献,未引用网络来源以保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駉那”是《诗经》中两篇颂诗的合称,具体解释如下:
-
词义构成
- 駉:指《鲁颂·駉》,全篇描绘鲁国牧马盛况,核心含义为“肥壮的马”。如《说文解字》释“駉”为牧马苑,诗中“駉駉牡马”形容马匹健硕。
- 那:指《商颂·那》,是商代祭祀先祖的乐歌,以音乐、舞蹈表达对先王的追念,如“猗与那与”开篇即赞颂祭祀仪式的盛大。
-
文学意义
二者均为《诗经》中“颂”体的代表作品。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颂赞》中提到“或拟《清庙》,或范《駉》《那》”,说明它们被后世视为颂诗的典范。
-
文化背景
- 《駉》反映鲁国重视马政、国力强盛的社会背景;
- 《那》则体现商周时期宗庙祭祀的礼乐文化,具有宗教与历史价值。
“駉那”并非独立词语,而是两篇颂诗的合称,分别从畜牧与祭祀角度展现了先秦社会的不同风貌。
别人正在浏览...
安坻跋扈恣睢白絁别别饼定不知所从搀前落后车照当官道傍苦李稻粟道途导意独迈伐性之斧菲食光芒瑰僻蛊灾骇水汉调号天扣地会课护理江山如故戒令靳固机熟槛泉刊字匠作枯花连三并四领胡霖沥鸾偶鹿砦茫无头绪猫头鹰没幸妙工内吸剂黏湿簰筏切削穹桑琼枝班取必睿断生设矢口抵赖识明智审士素双鸦疏拙随珠和璧通贤秃骭亡秦三户温给雺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