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彗星。亦指彗星的一類。《漢書·成帝紀》:“秋七月,有星孛于東井。詔曰:‘乃者,日蝕星隕,謫見于天,大異重仍。在位默然,罕有忠言,今孛星見于東井,朕甚懼焉。’”《漢書·五行志下之下》:“北鬥,人君象;孛星,亂臣類,篡殺之表也。”《晉書·天文志中》:“二曰孛星,彗之屬也。偏指曰彗,芒氣四出曰孛…… 晏子 曰:‘君若不改,孛星将出,彗星何懼乎!’由是言之,災甚於彗。”
(2).舊時星相術士亦以指災厄之星。 明 沉鲸 《雙珠記·風鑒通神》:“你到那裡,又遇孛星為敵,要見圜扉淹滞寃終雪,骨肉參商事可憐。”
“孛星”是中國古代對彗星的一種特定稱呼,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天文學定義
孛星是彗星的一種類型,其特點是光芒四射、呈散射狀,與普通彗星(僅單方向拖尾)不同。據《晉書·天文志》記載:“二曰孛星,彗之屬也。偏指曰彗,芒氣四出曰孛”。例如《漢書·成帝紀》提到“有星孛于東井”,即指此類天體現象。
2. 星相學象征
古代星相術士認為孛星是災厄的預兆,常與政治動蕩、社會危機關聯。如《漢書·五行志》稱其為“亂臣類,篡殺之表”,《雙珠記》等文學作品也借孛星隱喻人物命運波折。此外,在道教星命體系中,月孛星被列為“十一曜”之一,代表特殊命理影響。
補充說明
“孛”字讀音存在争議,部分文獻注音為“bó”(如滬江詞典),也有注“bèi”(漢典),可能與古今音變或方言差異有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