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谎的媒人。 明 杨慎 《升庵诗话·高棅选唐诗正声》:“譬之新寡之 文君 ,屡醮之 夏姬 ,美则美矣,谓之初笄室女,则不可。於此有盲妁,取损罐而充完璧,以白练而为黄花,苟有孱壻,必售其欺。 高棅 之选,诚盲妁也。”
“盲妁”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指“说谎的媒人”。其中“妁”即媒妁(古代对媒人的称呼),“盲”在此语境中带有“盲目、不实”的引申义,暗喻媒人隐瞒真实情况、虚言撮合。
出处与用法
该词出自明代学者杨慎的《升庵诗话·高棅选唐诗正声》。杨慎批评高棅选编唐诗时如同“盲妁”,将次品充作佳品,比喻其选诗标准不实,如同媒人欺瞒双方。此处的“盲妁”既保留了媒人身份,又引申为对选家(或中介者)失职的讽刺。
现代适用性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属于古文范畴。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不实中介”“欺瞒撮合者”等现代词汇替代。
提示:由于该词权威文献记载较少,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修辞色彩。
《盲妁》是一个中国古代成语,意思是指一个盲人给人戴上眼罩,也比喻为被人蒙骗或误导。
《盲妁》一词由两个部首构成,分别是「目」和「女」。其中,「目」作为眼睛的部首,表示与目光、视觉有关的意义;「女」作为一个通用的部首,表示与女性、妇女有关的意义。
整个成语《盲妁》的笔画数为12画,其中「目」部首的笔画数为4画,「女」部首的笔画数为3画,其他构成部分共计5画。
《盲妁》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史记·卫康叔世家》中的一个故事。该故事讲述了卫康叔被人蒙骗戴上眼罩,导致他失去了帅位。因此,“盲妁”一词从此开始被用来比喻被人蒙骗或误导。
繁体字「盲妁」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盲妁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盲」字的古代写法为「⺡方」,「妁」字的古代写法为「女享」。
1. 他被某个骗子当成了盲妁,一直被带着走,最后陷入了困境。
2. 她一直相信那个人的谎言,真是个典型的盲妁。
- 盲目:表示没有理性、没有判断力,盲目跟随或行动的意思。
- 瞎子:指眼睛不能看见光明的人。
- 盲从:表示没有思考的盲目跟从。
- 被蒙骗:指被人骗取,被愚弄。
- 明智:表示有判断力、明察事理。
- 机智:指反应迅速、灵活聪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