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的意思、比兴的详细解释
比兴的解释
(1).《诗》六义中“比”和“兴”的并称。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比兴”为 中国 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表现手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男女。诗人骚客,言之备矣。” 唐 刘知几 《杂说上》:“然自古设比兴,而以草木方人者,皆取其善恶、薰蕕、荣枯、贞脆而已。”参阅《诗大序》、 宋 朱熹 《诗集传》。
(2).指创作诗歌。 宋 王安石 《甘露歌》词:“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 清 顾炎武 《与人书》:“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
词语分解
- 比的解释 比 ǐ 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比赛。比附。对比。评比。 能够相匹:今非昔比。无与伦比。 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三比二。 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比例。比值。 譬喻,摹拟:比如。比
- 兴的解释 兴 (興) ī 举办,发动:兴办。兴工。兴学。兴建。兴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兴兴”)。百废待兴。 起来:夙兴夜寐(早起晚睡)。 旺盛:兴盛。兴旺。兴隆。兴衰。复兴。兴替(兴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网络扩展解释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两种重要表现手法,源自《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核心内涵
-
比
即比喻,通过“以彼物比此物”,用具体形象的事物类比另一事物,使特征更鲜明。例如《诗经·硕人》用“手如柔荑”形容女子手的柔美。
-
兴
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端,引出主题内容。如《关雎》以“关关雎鸠”起兴,引出对爱情的咏叹。
二、区别与联系
- 功能差异:比重“象征”,通过类比增强表达效果;兴重“暗示”,通过场景铺垫引发联想。
- 结合使用:两者常连用,形成“比兴”手法,既增强形象性,又深化意境。例如《氓》中以桑叶枯黄比喻女子容颜衰老,同时以自然现象起兴情感变化。
三、学术延伸
- 思维与修辞的双重性:比兴不仅是修辞技巧,更是古代诗歌创作的思维模式。比偏向“借物明理”,具有伦理教化功能;兴则连接自然与人文,可表现“有我之境”或“无我之境”。
- 历史评价: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比则蓄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说明两者在抒情与讽喻中的作用。
四、示例说明
- 纯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直接以江水喻愁绪。
- 纯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以鸟的动作引出离别叙事。
- 比兴结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既以秋景起兴,又隐喻求而不得的怅惘。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例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文心雕龙》或朱熹《诗集传》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比兴(bǐ xìng)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比兴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通过比喻手法表达或描绘某个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或形容其特征或情况。比兴可用于文学创作、修辞手法、说话表达等各种语境。
拆分部首和笔画
比兴的拆分部首为比(bǐ)和兴(xīng)。
比的笔画数为3,兴的笔画数为6。
来源
比兴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孟子·公孙丑上》:“善才者用之如盈器,发之如涌泉。”其中的“如”是比兴的典型用法。后来,比兴逐渐发展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
繁体
『比兴』(略作『比興』)在繁体字中保持相同的形式和意义。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比兴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相比略有不同。具体而言,比兴的古代汉字写法为“比興”。
例句
1. 这个小说利用比兴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他通过比兴的方式,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更加有趣。
组词
比喻、比方、兴奋、兴趣、发扬光大
近义词
比方、比喻、类比
反义词
实事求是、直述
别人正在浏览...
百邪白足班贾鲌鲜北翟边腹苾刍尼弊幽幨帷陈娥乘利席胜绸密垂暮之年村田单幕刀刀雕丧短袜法号坟台分支帐耕畜个中人工致还政虹映滑浪昏第活産拣精拣肥焦燥积本求原劫贼今草亢扬狸鼬论政命志朴父弃薄让再让三柔荏守命四人松明火把松棚宿根倘来踏游特选屯奇屯衙为山止篑瞎猫碰死耗子香洞相逢恨晩憸利綫头小眉孝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