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避位的意思、避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避位的解釋

(1).讓位;辭職。《後漢書·劉虞傳》:“ 舉 稱天子, 純 稱‘彌天将軍安定王’,移書州郡,雲 舉 當代 漢 ,告天子避位,勑公卿奉迎。”《周書·文帝紀上》:“近者迫於羣議,推相攝領,今請避位,更擇賢材。” 元 李謙 《中書左丞張公神道碑》:“自知為姦臣所忌,不辭去未已也,亟請避位。” 清 恽敬 《周公居東辯一》:“是故《金縢》, 周公 避位之書也。”

(2).離位起立。表示敬意。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夫差内傳》:“ 子貢 曰:‘夫 吳王 為人貪功名而不知利害。’ 越王 慥然避位。 子貢 曰:‘臣觀 吳王 為數戰伐,士卒不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避位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避”和“位”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主動離開或讓出原有的職位、地位,通常帶有謙退、禮讓的意味。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語境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字義溯源與詞典釋義

  1. 本義為“躲開”“回避”,引申為“辭讓”“退避”。《說文解字》釋:“避,回也。”強調主動退避的行為,如《禮記·曲禮》載“避君之諱”,體現對尊位的敬畏。

  2. 指官職、爵位或社會地位。《周禮·天官》注:“位,爵次也。”古代與禮制緊密關聯,如《孟子》言“位卑而言高,罪也”,突顯地位的秩序性。

  3. 複合義

    避位即“避讓職位”,常見于史書與典籍,如:

    《史記·伯夷列傳》:“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避位而去。”

    指許由主動辭讓帝位,體現淡泊名利的品格。


二、曆史語境中的典型用法

  1. 帝王禅讓

    古代明君為彰顯德行,主動讓位予賢者,如堯舜禅讓。後世史書稱“避位讓賢”,成為理想政治的象征 。

  2. 臣子辭官

    官員因過失、病老或政局變動自請去職,如《後漢書》載李通“避位請罪”,表自責之意 。

  3. 禮制避諱

    在喪禮或特殊儀式中暫離職位,如《儀禮》規定“父母喪,避位守孝”,符合儒家孝道倫理。


三、文化内涵與價值取向

避位行為被賦予三重精神内核: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避位”詞條釋義及古典用例。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對“避”“位”的形音義解析。
  3.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禅讓制度與避位案例。
  4. 漢典網(www.zdic.net):字形演變與文獻溯源。

(注: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詞典鍊接,釋義主要依據實體工具書及經典文獻,建議查閱紙質權威辭書獲取完整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避位”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讓位或辭職

指主動放棄職位或權力,通常用于古代官員或君主讓出地位的場景。例如:

2.離位起立以示敬意

表示在特定場合(如會見尊長或重要人物時)離開座位站立,表達尊重。例如: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周書》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扒街淘空暴迫便盆兵忌不染一塵簿聽蠶蛻充曆茨菰村蠻叨咕大衍仿造煩治法言飛白書浮生切響改策鳱鵲高渾臯壤工業建築構思詭輝規迹渙如冰釋晦明火采繳寝金偈謹信侃侃誾誾庫存雷州半島流連忘返僈楛面發木鶴仙人濃谲培風偏分頭披覆鋪席輕赍銀清商怨起書入邦問俗弱毫如日方中桑榆末景身命水芝私惠廷評筒布溫情蜜意無僇下腳祥火邪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