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讓位;辭職。《後漢書·劉虞傳》:“ 舉 稱天子, 純 稱‘彌天将軍安定王’,移書州郡,雲 舉 當代 漢 ,告天子避位,勑公卿奉迎。”《周書·文帝紀上》:“近者迫於羣議,推相攝領,今請避位,更擇賢材。” 元 李謙 《中書左丞張公神道碑》:“自知為姦臣所忌,不辭去未已也,亟請避位。” 清 恽敬 《周公居東辯一》:“是故《金縢》, 周公 避位之書也。”
(2).離位起立。表示敬意。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夫差内傳》:“ 子貢 曰:‘夫 吳王 為人貪功名而不知利害。’ 越王 慥然避位。 子貢 曰:‘臣觀 吳王 為數戰伐,士卒不恩。’”
“避位”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主動放棄職位或權力,通常用于古代官員或君主讓出地位的場景。例如:
表示在特定場合(如會見尊長或重要人物時)離開座位站立,表達尊重。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周書》等文獻來源。
避位是一個包含兩個字的詞語,其中“避”字的拼音為bì,筆畫為11,部首為辶,意為躲避、避免等意思;“位”字的拼音為wèi,筆畫為7,部首為人,意為位置、地方等意思。
拆分避位的部首和筆畫可以分别為“辶”和“11”。
避位一詞來自于漢語中的兩個基礎漢字。“避”字源自甲骨文字,在史書《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為躲避、避免。而“位”字源自甲骨文字,表示身體的姿勢或地方的位置。
避位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的字形演變,古時候“避”字的寫法略有不同,不過基本上仍然能夠辨認。而“位”字在古代沒有太大變化。
1. 為了避免被發現,他選擇了一個隱蔽的避位。
2. 我們需要找一個合適的避位來舉行會議。
避開、避難、避免、避暑、避險。
躲藏、回避、逃避、迴避。
直面、面對、接納、迎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