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論據。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即 孟 、 荀 、 莊 、 韓 書中,亦往往援為論柄,但其學終不成一科耳。”參見“ 論據 ”。
“論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和用法兩方面解析:
論(lùn)
指議論、論述,通常與觀點表達相關。
柄(bǐng)
論柄即“論據”,指在論述中作為支撐的憑據或依據。
“柄”的比喻義在漢語中常見,例如:
“論柄”可理解為将“柄”的實體把持概念抽象化為論述中的關鍵依據,屬于較為典雅的書面表達。
《論柄》是指對某個問題或物件的評價或評論。在不同的語境中,它可以指座椅、工具等物件的把手,也可以指論述論點的主要部分。
《論柄》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言”和“木”。其中,“言”表示與語言有關的意思,而“木”則表示與木材或木制品有關。
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3畫。
《論柄》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的《論語》一書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言論及讨論的總稱。
《論柄》這個詞的繁體字為「論柄」。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在古時候,「論柄」這個詞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意思和用法都相似。
以下是一些以《論柄》這個詞為例的句子:
1. 他在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有關這個問題的論柄。
2. 這把椅子的論柄設計得很人性化。
3. 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讨這個問題的不同論柄。
與《論柄》相關的組詞有:
1. 論點
2. 論題
3. 論述
與《論柄》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評價
2. 評論
3. 主張
與《論柄》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隨意
2. 漫無邊際
3. 無準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