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壅塞;堵塞。《管子·禁藏》:“遗以竽瑟美人,以塞其内;遗以諂臣文马,以蔽其外。内外蔽塞,可以成败。” 唐 冯贽 《云仙杂记·龙巢翻》:“ 夷陵江 或浮大木,蔽塞水面,土人谓之‘龙巢翻’。” 宋 王禹偁 《送毕从事东鲁赴任序》:“上有 定 哀 不道,下有 季 孟 专权,隳沦素风,蔽塞鸿业。” 清 薛福成 《宁波府学记》:“ 杨氏 为我, 墨氏 兼爱……而 孟子 充其究竟,斥为无父无君,惟恐其蔽塞圣道,不得不出全力以排之。”
(2).闭塞;不开通。 蒋光慈 《田野的风》三一:“在这乡间是很蔽塞的,我居然冒着不韪来找你,这不是使你很奇怪的事情吗?”
“蔽塞”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以上内容综合了权威词典释义及文献用例,如需进一步查询古籍原文或现代例句,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蔽塞》这个词是中国汉语中的一个成语,意为阻塞、遮挡,形容堵塞、障碍的意思。它常常用来描述事情的进行受到阻碍或受到限制的状态。
《蔽塞》这个成语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其中“蔽”字的部首是“艹”,表示与植物有关,而“塞”字的部首是“土”,表示与土地有关。
在拆分成字的笔画方面,有六划之多。其中,“蔽”的四划来自于上方的横画,加上下方的弓形勾,构成了“蔽”字的形态;“塞”的两划则来自上方的一竖一横的构造。
《蔽塞》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一句话:“废立之间,乃智智也;蔽塞之内,乃聪聪也。”意为当权力废立更替时,智者会谨慎自隐藏,而聪明人则能察觉到局势的变化。
繁体字中,“蔽”字的形态与简体字基本相同,但“塞”字的繁体形态为“塞”。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蔽”为例,它的古代写法为“㧖”,在底部还附有一个补充字形“”;而“塞”的古代写法为“”。
1. 他们的争执蔽塞了整个会议的进程。
2. 行政程序的繁琐蔽塞了司法的公正。
与“蔽塞”有关的组词有:蔽障、蔽日、塞翁、塞外等。
与“蔽塞”意思相近的词有:阻碍、堵塞、封闭。
与“蔽塞”意思相反的词有:畅通、顺畅、通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