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鸕鷀杓 ”。
“鸬鶿杓”(也写作“鸕鶿杓”或“鸬鹚杓”)是古代一种形似鸬鹚鸟的酒器,主要用于挹取酒液。以下为详细解释:
形制与特征
历史与文物
文学意象与象征
用途与搭配
其他别称:亦称“鸬杓”,是“鸬鹚杓”的简称。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物细节或诗词引用,可参考考古报告及《全唐诗》等文献。
《鸬鶿杓》(lú yī sháo)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形容鸬鶿站在水中用嘴将泥沙捧在羽翼中间捣成团后,再将泥沙送到水面上建造自己的巢穴。这个词形象地描绘了鸬鶿勤劳巧妙的筑巢方式。
《鸬鶿杓》的部首拆分为:“鸟”和“木”,部首为“鸟”,表示与鸟有关的事物,部首为“木”,表示与木材有关的事物。词语《鸬鶿杓》的笔画为15画。
《鸬鶿杓》最早出现在明代徐文长的《归田绪乘》一书中,用于描述鸬鶿的捕食和筑巢行为。该词的繁体写法为《鸬鷸杓》。
在古时候,词语《鸬鶿杓》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康熙字典》,该词可以写作“鸬鷸杓”,其中的繁体字“鷸”即为鸟的古代称呼,意为鸬鶿。
1. 看,湖边那些鸬鶿正在用嘴巧妙地建造自己的巢穴。
2. 鸬鶿杓一样的努力工作,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组词:鸬鶿、水鸟、杓子
近义词:鸬鶿杳
反义词:鸬鶿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