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赐祭的意思、赐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赐祭的解释

大臣身故,皇帝敕使往祭。 清 李元度 《国朝先正事略·张文和公》:“十一年,詔以 文端公 从祀京师贤良祠,復即家赐祭一坛。”《清史稿·礼志十二》:“ 道光 二十四年,定赐祭王、公以下仪,祭日,堂中陈仪卫,灵座前置供案,陈赐祭物品,左右分陈自备祭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赐祭是古代中国君主对臣子及其家族授予的特殊祭祀礼遇,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内涵:

一、词义溯源 "赐"指帝王自上而下的恩赏,"祭"指祭祀仪式,组合成词特指君主对臣属身后事的特殊关怀。《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皇帝敕令以祭品追悼亡臣"(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0卷)。

二、礼制演变

  1. 周代雏形:《礼记·王制》记载"大夫卒,君命祭",可见周代已有君主遣使致祭的礼仪基础(来源:《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
  2. 汉代定制:汉武帝始创赐祭制度,《汉书·霍光传》载"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送葬,谥曰宣成侯,赐祭如法",确立完整仪轨(来源:《汉书·百官公卿表》)。

三、实施规范

  1. 祭品规格:含太牢(牛、羊、豕三牲)、少牢(羊、豕)等级差,《唐六典》规定"一品赐太牢,三品以上少牢"(来源:《唐六典·尚书礼部》)。
  2. 执行程序:包含遣使奠祭、赐谥号、立祠庙等环节,宋代《政和五礼新仪》详载"遣使赍祭文,备牲醴,诣墓致祭"流程(来源:《宋史·礼志》)。

四、文化意涵 该制度体现"事死如生"的伦理观,如明代《大明会典》强调"生荣死哀,人臣极致",通过赐祭实现"忠勤报国者,殁享庙食"的价值导向(来源:《明会典·丧礼》)。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评述"赐祭葬,所以旌有功而励臣节也",揭示其政治教化功能(来源:《陔余丛考·赐祭葬》)。

网络扩展解释

“赐祭”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特定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皇帝或贵族赐予祭品用于祭祀祖先或神灵,也用于表彰重臣功绩的特殊礼遇。该词由“赐”(赏赐)和“祭”(祭祀)组成,体现皇权对祭祀活动的直接干预。

2. 历史背景 主要用于大臣身故后,皇帝派遣使者前往主持祭祀的仪式。如清代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记载,文端公去世后,皇帝下诏“即家赐祭一坛”,表明这是对功勋大臣的追荣制度。

3. 规格等级 祭祀规模通过“坛数”体现等级差异,最高规格为九坛。例如《清史稿》记载,道光年间制定了王公以下官员的赐祭仪制,祭案需陈设御赐与自备两类祭品。

4. 字义分解

5. 使用场景 主要见于明清两代官方文献,如《清史稿·礼志》详细记载了赐祭仪式的流程与陈设规范,反映出该制度在礼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若需查看具体历史案例或完整祭祀流程,可参考《国朝先正事略》《清史稿》等原始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哀而不伤阿者辨谲碧照草民承办憃拙出人望外大发雷霆大司农德赐丁对短櫂犯的上风子辅车相依脯鮝官级咕咚诡特豪弱横路贾董兼土角势裌裙街面儿上京辅锦石金镒旧分倦游鞠华开天窗开源客途狂华良计离明龙蛇火炉头命笼民师蓬发前年请急秦望碑琼林玉树栖退赏不逾时侍役四击夙夜匪懈无禁香薷嚣尔销神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