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监督。《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 楚王 也。” 唐 赵璘 《因话录·徵》:“至于藩镇,经管内支郡,则俱是古南面诸侯,但以使职监临,如臺省之官,至外地耳。”《三国演义》第七十回:“ 张郃 被迫,必投 西蜀 ;今可遣将助之,就如监临,使不生外心。”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八五回:“祖宗监临,臣实不惧。用是披肝胆,冒斧鑕,痛哭直陈,不胜迫切待命之至!”
(2).负有监察临视责任的官吏。 唐 薛能 《监郡犍为将归使府登楼寓题》诗:“几日监临向 蜀 春,错抛歌酒强忧人。”《旧唐书·杨炎传》:“宰臣於庶官,比之监临,官市贾有羡利,计其利以乞取论罪,当夺官。”《宋史·王化基传》:“臣任 扬州 时,朝廷添置监临、使臣等职,实逾本州官数。”
(3).指科举制度中乡试的监考官。《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先年有一位老先生,儿子已做了大位,他还要科举。后来点名,监临不肯收他。”《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那位监临大人,便把他的硃卷捧在手裡,吟哦他那首排律的诗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主考和监临説话,开了门,一个坐在门里,一个坐在门外。”
“监临”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其核心意义围绕“监督”展开,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该词贯穿古代政治与教育体系,既体现权力制衡,也反映制度设计。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史记》《旧唐书》等史籍。
《监临》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监督、监视、监管。它可以用来描述某个人或组织对于某个事物进行观察、监察和管理的行为或过程。
《监临》这个词的部首是“⺙”(卩)和“⺮”(竹),它属于复部首,即两个部首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这个词的义理信息。
它的总笔画数是17画,其中包括卩部6画和竹部11画。
《监临》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晚,它是在现代汉语中逐渐形成和使用的。它的字形结构清晰,没有特殊繁体形式。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与《监临》相近的词语可以是“监视”、“监守”等。这些词在古代多用于描述对于囚犯进行监管、观察的行为。
1. 公司安排了专门的人员来监临工地的施工情况。
2. 他被派去监临那个项目的进展,并及时汇报给上级领导。
监看、监考、监护、监房、临危、临时、临界等。
监视、监控、监管、追踪、观察。
放任、放手、忽略、不管、不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