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旧时断裂四肢、分解骨节的酷刑。《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季龙 ﹞又诛其四率已下三百人,宦者五十人,皆车裂节解,弃之 漳水 。” 宋 孔平仲 《续世说·方正》:“ 颜杲卿 为 安禄山 所擒…… 禄山 怒甚,缚於 东都 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气絶,大駡不息。”
(2).草木枝叶残谢脱落。《国语·周语中》:“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 韦昭 注:“本,氐也。谓寒露之后十日,阳气尽,草木之枝节皆理解也。”《文选·左思<吴都赋>》:“草木节解,鸟兽腯肤。” 吕延济 注:“言草木凋落。” 宋 苏轼 《中山松醪赋》:“烂文章之纠缠,警节解而流膏。”
(3).谓乐曲节奏分明。《文选·马融<长笛赋>》:“牢剌拂戾, 诸 賁 之气;节解句断, 管 商 之制也。” 吕向 注:“ 管仲 、 商鞅 二人,皆有断决之材,笛声节曲相解,句度断决,则 管仲 、 商鞅 之制度也。”
(4).剖开竹节。喻顺利无阻。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为谢司马撰<楚辞章句>序》:“他若定其二十五篇以后《汉志》,章剖句析,不必斤斤求合而自能以意逆志,可以一空前人之支离附合,与余夙所疑者不啻冰释而节解也。”
"节解"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学术研究中。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和古籍用例,其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两类:
古代酷刑
指将人的肢体关节逐一分解、割离的残酷刑罚,属肢解(车裂)的衍生形式。例如《晋书·石季龙载记》记载后赵暴君石虎曾对叛将"节解而斩之"。《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将其定义为"旧时肢解人体的一种酷刑"。
文本解析方法
引申为对文章或典籍进行逐节、逐段的拆解分析,强调系统性剖析。如宋代学者评注经典时主张"节解章句,以究其义"(《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刑罚用例
《新唐书·酷吏传》载武则天时期酷吏手段:"节解其体,分悬街衢",反映唐代酷吏政治中的极端刑罚形式。
学术用例
清代朴学家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提出:"治经须节解文义,通其条贯",强调通过分段解析把握经典深层逻辑。
该词本义血腥残酷,现代汉语中基本消失;引申义"分段解析"仍偶见于学术语境,但多被"分段解读""文本析解"等替代。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适配性,避免歧义。
主要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晋书·石季龙载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 《新唐书·酷吏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清经解续编本)
“节解”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以下为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酷刑名称
指古代断裂四肢、分解骨节的残酷刑罚,常见于历史文献记载。例如《晋书》描述石季龙将人车裂后肢解弃水。
自然现象
描述草木枝叶凋谢脱落的状态。《国语》记载“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韦昭注解释为寒露后阳气消散导致枝叶零落。
音乐术语
形容乐曲节奏清晰分明。马融《长笛赋》用“节解句断”比喻笛声的节奏如管仲、商鞅般果断严整。
象征性动作
剖开竹节,喻指行事顺利无阻。此义项多用于文学比喻。
提示:以上为精选释义,如需查看完整古籍原文或不同词典的对比解析,可参考、2、5、6等来源。
阿塔卡马沙漠白额驹宝赤刀倍足纲标鲜蟾踆澄神离形蠢迪检柙玼吝丹货彽徊东翁恩眷翻天丰肌風輕雲淡風言風語古今谭概扢扎含辱寒塘桁渡滑石粉简明叫劲金刚揭谛据有练缯貍步离格儿鹿门人伦拟骆驼罗文卖渡毛席盟好穆生钱谷师爷顷倒跫步其他煞费苦心生齿生缚蜀郡顺手酸士飧饔所从韬笔桃花粉头香油湍濆挽歌唯独瑕累香芹遐深溪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