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ks of the Imperial College] 各个朝代的国子监所刻印的书
国子监刻印的书本。 五代 后唐 宰相 冯道 命判国子监事 田敏 等校定九经,刻版印售。其后历代国子监都刻印图书,以经史为主。 明 代南北两京国子监分别刻书,故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别。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清 顾炎武 《<仪礼>郑注句读序》:“若乃据石经刊监本,復立之学官,以习士子。” 王国维 《观堂集林·宋刊本<尔雅疏>跋》:“盖南渡初监中不自刊板,悉令 临安府 及他州郡刻之,而以其板入监,此即 南宋 监本也。” 王绍曾 《记张元济先生》:“南、北监本多出 宋 元 旧椠, 汲古阁 本也多以 宋 版精本考校。”
“监本”是中国古代由国子监刻印的书籍统称,属于官刻本的重要类型,具有权威性和规范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监本指各朝代国子监主持校勘、刻印的书籍,主要用于教育管理和学术传播。作为官刻本的代表,其内容以儒家经典(如九经)和史书为主,体现了官方对文化教育的控制。
需注意,“监本”中的“监”读作jiàn(同“鉴”),指代国子监这一机构,而非“监视”之意。部分来源(如)将“监本”解释为“监视并修正书本内容”,此说法有误,可能与字音混淆有关。
《监本》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记录和管理文件、记录或文字的本子。它可以指书籍、文献、文稿等各种文字书写的载体。
《监本》这个词的字目是“⻏”和“本”,其中“⻏”是一个偏旁部首,表示书写、文字的意思;“本”是一个独体字,表示本子、书籍的意思。
“⻏”部的笔画数为3,是由横、竖和撇组成的。
“本”字的笔画数为5,它由横、竖、撇和捺组成。
《监本》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书籍中,具体来源与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但它在历史上常被用于指代记录、保存文字的书籍或文稿。
《监本》的繁体字为「監本」。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具体到《监本》这个词,古时候的写法采用了一种不同的形式。例如,“⻏”部分本来是一个方块形状的部首,后来逐渐变成今天的“⻏”形状。
至于“本”字部分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相差不大。
1. 他从图书馆借了一本《监本》来参考研究。
2. 这个档案室存放着大量古代的《监本》。
3. 研究者花费了大量时间翻阅各种《监本》,以便找到相关的资料。
1. 监护:监视和保护。
2. 监察:调查和监控。
3. 监管:对事物进行监督和管理。
1. 书本:书籍。
2. 文稿:手稿、文字稿。
3. 文献:古代或现代的书籍、文书。
1. 丢失:遗失、失去。
2. 毁坏:损坏、破坏。
3. 销毁:摧毁、毁掉。
【别人正在浏览】